假如三国时有科举,谁能成为状元可能不是诸

偶然想到了这样一件事,三国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科举,但假如有科举的话,谁会成为状元?想来想去,估计诸葛亮不一定会去争这个状元,有可能是另外两个人,之所以这样说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个是志向原因

《三国志》是晋朝陈寿写的,南朝宋的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由于裴松之掌握的史料更为丰富,因此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谈到诸葛亮时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像诸葛亮素有大志的人,即便有了科举或也志不在此,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整个天下。

另一个是性格原因

在荆州的时候,诸葛亮与石广元、徐元直和孟公威一起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正是这个“独观其大略”的性格,使得诸葛亮不可能心止如水地潜心于那些经书之中,逐字逐句地去抠明白每一个字,就比如说进士科举考试时的“帖经”。

在科举初创的隋唐早期,考到了进士这个层次的时候,只需要“试策”和“帖经”两个科目,至于把诗赋提高到首要位置,那至少快到中唐时期了。所谓的“试策”,就是试读经史一部分,然后从经书和史书各一部分出一个题目考问其大义。至于“帖经”就很有意思了,盖住所读经书的两端,中间只留一行,再用纸帖盖住这一行中的三个字,让考生写出这三个字。可想而知,想要进士及第,一定要有一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十年寒窗苦读精神,还要有些天赋,否则是无法做到的。

三国时,假如有科举,谁最有可能高中状元?

那么,三国时期,假如有科举,谁有可能考中状元?《三国演义》里倒是提到了两个人,但既不在曹操那里,也不在刘备那里,而是都在东吴。

在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孔明来到了东吴,哪知刚到,便受到了一众文人的诘难。

一个叫严畯的人对诸葛亮说,你讲的那些都是强词夺理,我只问你“治何经典?”孔明知道,这个严畯并非等闲之辈,精通《诗经》、《尚书》、《三礼》和《说文解字》,还著有《孝经传》和《潮水论》,也算得上是当世名士。诸葛亮未加思索说到,整日里一头钻进经史文字里,舞文弄墨浪费在笔砚之间,寻章摘句,对兴邦立国没有任何意义,说得好听一点,也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已。“书生”这个评价,让严畯一时噎住无言以对。

看到严畯这种窘状,一个人马上站起来大声说道,孔明先生这样夸夸其谈,我看未必真有真才实学,这样的不谦虚,就不怕天下的儒者笑话吗?说这个话的人叫程德枢,要比严畯的名气更大,可以说属于“大家”级人物。“德枢”其实是他的字,真正的名字叫程秉。曾著有《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光看这些书的名字,就外溢透着那么一股学坛霸主的气势。这有点像电视剧《庆余年》里的庄墨韩,堪称一代文坛大师。就是后来的历史,也尊他为儒学家。虽然诸葛亮对答如流、辩才无碍,但程德枢于经史方面的精研高深,是人皆认可的。

如果让程德枢和严畯穿越到唐朝,一个高中状元、一个是旁眼或探花什么的,我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