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解论语96孔子寄望后生,焉知来者之

子罕篇之二十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

子罕篇之二十一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他不断地前进,没有看到过他停止。”

子罕篇之二十二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①而不实者有矣夫②!”

①秀:吐穗开花。

孔子说:“庄稼有只长苗而不开花的吧!有开了花却不结果实的吧!”

子罕篇之二十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成就,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回到鲁国后,孔子已知仁义之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难以顺利推行,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后辈。在他的心里,一直认为颜回最得他的真传,所以不吝赞赏之语。但颜回身体不好,不幸于壮年早孔子而去,孔子悲叹:“上天要我的命啊!上天要我的命啊!”悲o痛之后,孔子也宽慰自己:“庄稼也有只长苗而不开花的吧!有开了花却不结果实的吧!”

但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自信其道能得以传承。他说:“后生可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孔子的自信得到了验证。孔子死时,最后一批弟子中的曾子、子夏、子游、子张均不到三十岁,孔子死后,这四大弟子成了孔门学问的中坚力量,将孔子的思想传杨四方,传承光大。

曾子久居鲁卫两国,一方面教养孔子嫡孙子思,一方面著《大学》传孔子大学之道,著《孝经》传孝道。子思成人后,著《中庸》,全面阐述孔子的中庸之道。后来子思收楚国人陈良为弟子,陈良成为南传儒学宗师,将孔门学问在楚国播下种子,影响后世荆楚士人两千多年。

子夏西行,在魏国和秦国交界的西河之地开坛讲学,弟子众达数百人,包括当时的魏国世卿公子魏新、后来魏国变法干才李悝、吴起、段干木、西门豹等,魏新成为君主后,重用子夏及其弟子,变法图强,实践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的乱世自强之道,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个崛起的诸侯国,称雄百年之久。

子游东归吴地,在东南沿海地区躬身民间传播中原文化,开启了吴地礼乐教化、崇文尚教之风,实现了孔子“吾道其南”的期望。

子张则活动于中原诸国,将孔子思想广泛传播,由于其门人众多,以致后来韩非在批判儒家时,将子张之儒排在八派之首。(君学者小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