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日本人评为古代中国四大奸臣之一,他

日本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平家物语》在其开篇列举了中日两国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都最终自食其果的例子,来论证当时骄奢跋扈的平氏家族必将灭亡。其原文为“远考异国史实,秦有赵高,汉有王莽,梁有朱异,唐有安禄山,皆因不遵先王法度,穷奢极欲,不听贤者之谏劝,不领悟天下将乱之征兆,无视民间之疾苦,旋即灭亡”。这其中的赵高,王莽和安禄山都是大家比较熟悉,那么朱异为什么能和他们三人并列呢?事实上朱异干的坏事与他们三个不相上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干了些什么。

饱读诗书

朱异(公元—年),字彦和,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市)人。他的父亲朱巽之以义烈知名,官至南朝齐江夏王参军、吴平县令。朱异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他成年后,开始读书,发奋图强,他遍览《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奕书算,皆其所长,当时有很多名士都和他结交。

出人头地

有名士向梁武帝的宰相沈约推荐了他,沈约与他交谈,朱异的遍观群书给沈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按照南朝的惯例,年满24岁才能当官,而朱异当时年仅21岁,就被破格提拔为扬州议曹从事史。梁武帝也对这个年轻人很感兴趣,召朱异入直西省,兼太学博士。梁武帝本人也是对各种经典相当精通,他亲自讲《孝经》,命令朱异执读,在听到朱异的讲述后,梁武帝非常高兴,对左右说:“朱异实异”。从此,朱异的仕途一路高歌猛进,他先后担任了尚书仪曹郎、中书通事舍人、鸿胪卿、太子右卫率、加员外常侍等职位。

朱异

阿谀奉承

朱异不仅能力不错,还很精明,博闻多识而又办事干练,这和那些身居高职,只清谈不做事的所谓世家大族比起来,完全不一样,因此朱异深受梁武帝信任。梁武帝在位早年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但到了晚年,就开始变得混庸起来,喜欢花言巧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朱异深知这一点,于是对他一味阿谀奉承,凡事都看他的脸色办理,甚至明知不对,也要符合他的意思。有些正直的大臣批评朱异说:“今圣上委政于君,安得每事从旨,倾者外闻殊有异论。”他回答说:“政言我不能谏争耳。当今天子圣明,吾岂可以其所闻干忤天听”。

穷奢极欲

朱异还十分的贪婪,经常接受大量的礼物,将行贿的人推荐给梁武帝。据史书记载,他“贪财冒贿,广受馈遗”。他生活奢侈,穷奢极欲,修建了华美的亭台楼阁,经常邀请一堆人在里面游玩,然后举办宴会,食材都是山珍海味,但他又十分吝啬,从不将财物赏赐给别人。在朝堂上,朱异经常排挤打击,耍手段排挤竞争对手,但凭借他的花言巧语,梁武帝竟毫不追究,这就为他引发侯景之乱埋下了祸根。

梁武帝萧衍

侯景之乱

年,北朝东魏将领侯景,在高欢死后不愿臣服高欢的儿子高澄,准备献出他统领的淮河与黄河之间的十三个州给梁朝。梁武帝对是否接受了侯景的投降犹豫不决,怕失去了与东魏长久和平的局面。朱异看出了梁武帝扩张领土之心,积极劝说梁武帝接受侯景。于是梁武帝派了自己的侄子萧渊明率领5万军队支援侯景,但被东魏名将慕容绍宗击败,萧渊明被俘。朱异建议梁武帝和东魏讲和。侯景十分担心,他向朱异送礼,请朱异停止议和建议,而朱异收礼但是没有代为请求。侯景怀疑他被出卖了,他伪造了高澄给梁武帝以萧渊明换侯景的书信。朱异认为侯景没有异动,劝梁武帝接受高澄的条件。侯景得知后大骂朱异,于年反梁,宣称要清君侧,除掉朱异。

宇宙大将军侯景

侯景之乱持续了4年,才被王僧辩和陈霸先平定下来。侯景之乱给中国南方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侯景攻破建康城前城内人口十万人,城破后不足四千人,东晋以来江南所积累的财富毁灭殆尽,出现了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的惨象。而朱异无疑是侯景之乱的直接推动者,所以日本人把他和赵高,王莽,安禄山并列,丝毫没有冤枉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