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写了一系列关于古代美女悲苦命运的文章,写的很认真,感觉还不错。
不出所料,一篇关于西施的文章在号小火了一下,作为新生作者,对于网友的评论还是很在意的,我就一条一条的看。
大多数网友对西施悲苦的命运感同身受,我感觉,我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传达给了读者,这是对我很大的鼓励;
但是,玻璃心的我突然看到一条扎心的评论,瞬间让我破防了!
其实,作为新手,我知道自己很多地方写得不是很好,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被人批评的话,哪怕是被喷,伤心之余,我还是很乐于接受的。
但是,这个网友批评的角度真的是,清奇!
我文章写了+的字数,用讲故事的方法对西施的一生平铺直叙,本意其实是想给大家讲一下,西施我们只知道她之美,却不知道她的命多惨。
突然看见这个评论,我都不知道他在针对我哪一段话,
我看了两遍,找到了唯一提到头发的地方,大家帮我看看,
这个原因被人喷,是不是我的问题。
且看我原文是怎么写的,
“范蠡,越王勾践之下的一位谋臣,为实现勾践复国之心,欲求天下美人以荼毒其心智。
......
范蠡行至苎萝一带,欲求十里八乡之美,
一时间名门宗室的青年才俊、大家闺秀都慕名而来、集聚于此盛会,西施亦在其中。
舞会愈盛,觥筹交错,范蠡离席巡视之时,误撞一假面女子,面具落下,便见其绝世之颜色。
其双眉如玄丝飞扬入鬓,乌黑的秀发在顶上结了个美人髻,一撮刘海轻柔地覆在额上,眼角朝上倾斜高挑,红润的嘴唇带着一丝淡淡柔柔的动人神情。
虽是身着素衣,却没有一丝半毫的穷酸气,反而清纯如有如天然,高贵如名门闺秀。”
上面争议文字的配图
没错,就是“一撮刘海轻柔地覆在额上”这句话被人喷了这么一句。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原因,我真的感觉到很无语。
说古代女子留什么发型,我确实没有研究过;
古代女子会不会为了美丽,而整理发型,我也不知道;
这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孔子说的,但什么时候开始被人接受并普遍流行的,我更不知道。
但是古代女子不可能一生不剪头发吧,那也太不现实,都成长毛狒狒了,还怎么当大美人啊!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是我孤陋寡闻了,我承认我是文盲。
但是,作为文盲也要有追求,我就跟这位网友,死磕到底,看看西施到底可不可能有一个轻柔漂亮刘海。
首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原话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意思是说,孝道从保护好头发和皮肤开始。
在孔子之前绝对没有人提过这个观点,所以,自孔子在《孝经》开始才有这个说法,原创保护一下。
但是注意,孔子什么时候的人?春秋时期。西施也是春秋末年时期的人。
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思想被人认可吗?孔子活着的时候,有教无类,桃李满天下,但是,所有国家的君主没有一个接纳过他的思想。直到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声名鹊起。
那么他的思想可能传播至穷乡僻壤又是在越国的山村吗?
况且,还有一个决定性的记载。
与孔子同时代生活在吴地的越族,越人不但剪发,还经常变换发型,并且在身上纹有龙纹。
越人“断发文身”的原因,《汉书·地理志》解释:“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而西施正是处在越国受降于吴国的时期,那么西施作为一个十里八乡的美人,发型一定是整洁而有气质的。
还是要感谢这位网友啊,能帮助我们了解到这么偏门的知识,虽然最后小丑竟是你自己,但是还是要感谢你出丑啊。
用汉朝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春秋时期的人,被真正的文化人知道了,不知道会怎么嘲笑。
名字就不给你打码了,也算我自己一个警示,
好听话多说,评判的话少说,不清楚的话别说。
莫要小丑登堂,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