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理化生,摇头晃脑背诗文,古人的学习生

有没有人好奇过古人从小是怎么读书的?很多人了解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在影视剧中,白发斑斑,长须飘飘的白发老夫子大声呵斥着,底下二十多个摇头晃脑大声朗诵的小娃娃。接着就是考试,做官,我们很难全面的了解到古人是如何学习的,只能看着他们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古文,红榜上高高一挂,便成了状元。许多人羡慕古人没有理化生这些数学知识,那么真正的古人是怎么从出生到成年一步步学习知识呢?《三字经》给了我们这样一段话:“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古人的学习生活可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轻松,就明清这两个离我们很近的朝代来看,一个小康家庭的孩子,从四岁就开始了认识书中汉字的过程,这个时候就是读《千字文》《音律启蒙》等一些简单容易的书本,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两年左右。《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和我们相差不大,六岁左右的我们就要进入小学生活,古人虽然还不用去学堂,但是在《礼记内则》里这样说:“六岁,教以数目与四方之名;八岁,教以礼让,示以廉耻。九岁,教以朔望和六十甲子;”也就是认识字后,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之后是《论语》《孟子》培养自己的道德社会三观,接触更多的书中世界。这五本书的顺序是一般是不会改的,为什么是《孝经》第一呢,可能是我们常听的百善孝为先。《杂诗》陶渊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当然这些书都是要求背诵的,现在我们背个古诗都困难,古人把一整本书背下来想都不敢想,背过之后每天还要温习,接着增加新的内容。有人问了,有没有背诵方法,背不过怎么办,这边建议您去看英语记忆法,背不过听没听说过戒尺,古代老师可不惯着你,慢走不送!古代幼儿园古人的秀才按现在来说就是高中毕业,这段时间一般是家庭教师或者私塾来负责。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中或者宗族专门开设的地方,这就是古代的私塾。私塾在古代又称“学塾”、“教馆”、“乡塾”、“家塾”等。这种私人教学之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孔子他老人家可以说的上是私立老师第一人。《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私塾按照地点可以分为家塾和自设馆。家塾是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也就是现在的家庭教师;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付费上学即可。另外还有“义塾”、“社学”、“义学”,顾名思义就是有钱人搞公益性的“私塾”,由富贵人家请教师,当地人可以免费入学,这种情况在古代很少。私塾按照功能还可以分为“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主要为儿童,重点是识字和启蒙;经馆的学生则主要是成年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科举。古代私塾先生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也有童生,当然还有其他情况,比如被贬的官员,他们都是科举考试的才子,还有一些当地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私塾教师的文化水平差别很大,既有名师大儒,也有粗通文墨的平庸之辈。我们都知道古代王朝的发展得益于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人才都出自于私塾,因此私塾教育很关键,可以说在人的一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私塾学不好,启蒙教育失败,孩子多半是废了,不过可以借鉴范进。这也就是现在人们对学龄期孩子教育高度重视,看来在古代也有不少为孩子教育操碎心的父母。《今日歌》文嘉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孩子进入私塾不需要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鞠一个躬,就能来上学了,当然学费你还得教,私塾老师可没有国家补助。讲了这么多私塾,有人说我在凑字数,好吧,我承认!那么我们在私塾会学什么呢?私塾学习可以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学习的时间长不说,学习的内容也多,就别想着给你来个寒暑假了。《勤读》宋太宗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代私塾作为孩童的第一课堂,在各种知识上都讲究合礼法,重道德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书背完了,年纪小的小屁孩念对句,大孩子要学写诗,为以后打基础。每一份付出,才会有一份收获,相信未来,相信生命。那些出名的古代人并不是因为他们高人一等,而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古人的故事依旧流传在今日。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