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孝经,到底说的是什么禅说国学

儒家重视孝,有一重要典籍就叫《孝经》,是专门论述孝的。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且还说:孝是“天经地义”的,明王“以孝治天下”,“人之行莫大于孝”,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首。总之,孝是最根本的道德,最伟大的品行,是教育的基础,是德政的核心。做坏事,损坏父母的名声是不孝的表现。按时间前后终始来分,青少年时代,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是父母给予自己最珍贵的礼物一一生命。其次要从心里尊敬父母,顺从他们的意愿。第三要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当然还要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能力,以便长大后多为社会做贡献。中年时代,出去工作,要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待上级,要像对待兄弟那样对待同事、朋友。接受任务,大小事都要认真做好,尽心尽力做到自己满意为止。终点是立身扬名,光宗耀祖。可见,孝是贯穿于一生的过程中一辈子做好事,都是孝的表现。任何时候,做了亏心事,损害别人的事,不利公众的事,都有损于父母的名声也都是不孝的表现。这也不论父母活在世上,还是已经逝世。对不同地位的人,孝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孝经》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提出孝的不同内容。社会最高层的天子,孝对天子的要求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刑,就是行,实行。大意是:作为天子,爱亲敬亲,就要爱百姓敬人民。要将爱敬在天下实行,让百姓都得到孝的教育,这就是天子的孝。天子一个人有善德,广大人民就都有了依赖。孝对诸侯要求是:从不骄傲自满,与人民和谐相处,这是诸侯之孝。重要的是要十分谨慎,认真做事,像《诗》中所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至于庶人之孝就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就是从自然界获取财物,自己省吃俭用,用来供养父母。天子的孝要对天下负责,庶人的孝主要管好自己的家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