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医生北京中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47810.html《孝经》是一本专门讲孝道的书,它说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是所有道德的基础,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的规定。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南宋以后,《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出自《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2.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出自《孝经·丧亲章第十八》。。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爱敬之心奉养父母;父母去世之后,以哀痛之情料理后事,能够做到这些,人民就算尽到了孝道,完成了父母生前与死后应尽的义务,孝子奉事父母,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3.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恭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恭敬他人的领导,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人,而喜悦的人,何止千万人呢?这不就是最关键的大道吗!4.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选自《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祖国的忠心;对待兄长能够做到尊敬友爱,所以能把这种尊敬友爱之心移作对前辈或领导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过日子的道理移于工作和处事。5.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6.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於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7.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解读:君子进能对上司忠诚,退能反省自己的过错,发扬长处,补救短处,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与其要求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才是和谐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