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古训了,中国人重视孝道、讲究孝道,而《孝经》就是孝道的经典读本。它作为儒家经典,字数最少,全文不过字,完全可作为经学的入门读物。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里的伦理关系,所以在这部经典中,我们很容易得到共鸣。在中国,还有孝治这个理念,从孝道可以扩展到治国、平天下。即使在如今文化多元的环境下,孝依旧不能被我们所抛弃。我们不能愚孝,但也不能不孝。《孝经》里面人尽皆知的一句话应该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了吧。身体和毛发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我们不能自己去损毁伤残他们,因为我们的生命也是父母的延伸,父母看到子女健康,才会感觉安心,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用心维护好身体。这不仅是考虑父母的心理感受,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孝经》里还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简单地说就是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父母前半辈子为我们辛苦打拼,给予我们安稳的生活,我们应当感恩于他们为我们的付出,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也是世间最朴素的一种情感。“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里的这句话在提醒我们,要先学会爱父母,再学会爱他人,先去尊敬父母,再去尊敬别人。爱亲敬亲,是一种善行。如果自己的亲人都不爱,这个人有什么能力去爱别人呢?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里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悌之道会感动天地。为什么要行孝其实无需多问,我们只需扪心自问,有没有对父母孝顺一些?人不能忘本,如果一棵树长高后树根烂掉了,那它很快就会倾倒。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应用爱和孝心去细细灌溉才是。孝敬父母,要在父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里双管齐下,尤其是重视父母的精神需求,更能体现对父母真心的恭敬爱戴,行孝是终生的事情,即使百年之后父母故去也不能忘记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父母对我们的付出,终生不能忘。《孝经》除了对“孝顺”这件事做了很多阐述和总结,在人生的其他方面,也对我们进行了有用的启示。比如这一句:“礼者,敬而已矣”就是告诉我们,内心的恭敬才是真正的恭敬,只做到表面的恭敬是没有用的。对谁都是如此,对父母更是如此,只在物质方面奉养父母只是皮毛,真正对父母有恭敬之心才是根本。真心恭敬他人的人,才是真正懂礼数的人。《孝经》里也有关于对君主关系的看法,比如这一句:“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这句话意思是君主应该时时自省,拼事业时不忘修身,臣子在奉行君主之命时也不能一味顺从,要及时纠正君主的错误举动。这样才算是一个良好的君臣关系。“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这句话就是说,一个真正优秀有道德的人,所言所行都要遵守礼制。违反道德的话不该说,违反道德的事情不该做,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大家信任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孝经》一书小吾觉得值得一读,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应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不可遗弃。若你有时间,也静下心读一读这一本经典著作吧。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感悟和收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