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与子思,孔子与孟子之间的儒家传承

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正统,孔子与孟子之间的思想是如何传承的呢?或者,从孔子思想是如何发展到孟子思想呢?严格说来,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献资料很不充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很大的主观臆测的成分,但是它却是哲学史研究过程中不能忽略的问题。所以,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也都进行过有益的讨论。

01孔子死后,儒家学派分化的原因

孟子生于墨子之学与杨朱之学流行的时代,据孟子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午作。”

根据这段论述,孟子以继承与光大孔子之道为己任。其时孔子之学不彰,杨墨之说遍天下,为了彰显孔子之道,他不得不进行批判杨墨之学的工作。这样看来,在孟子时代,儒家之学处于相对没落的状态中,在思想界的话语权并不高。难道孔子死后,儒学就没落了不成?

孟子

《韩非子显学》篇中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荀子非十二子》篇中,不仅批评了子思孟轲之儒,还指责过子张氏之儒与子游氏之儒。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出,自孔子死后,儒学发生了派别的分化,而且流派众多,蔚为壮观。

孔子的弟子,史传三千之多。其中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据《论语》所载,其中有名的就有子路、有若、颜回、子贡、子夏、子游、曾参等。这些弟子,孔子在时,同受夫子教导,情同手足。孔子去世后,便散居四方了。比如,子贡到了齐国,子夏做了魏文侯的老师,曾子则留居鲁国。

孔门弟子居住异地,都以宣扬孔子之道为任,他们各有自己的性格,各有自己的见解,自然分化成许多流派。后人据《韩非子》之说,有儒家八派的说法。但是以我们今天的看法,先秦诸子所提到的儒家派别,有的根本无从考证,有的当时可能存在过,后来却失传了。只有曾子子思一派流传下来,后被孟子继承光大了。

02子张、子夏、子游的学术思想简介

子张、子夏、子游,虽然没有著作流传下来,但《论语》中记载他们事迹和言论较多,所以对于他们的思想我们还可以零星地了解。

子张的思想简介子张,颛孙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颛孙师,字子张,陈人。少孔子48岁。”《论语》中记载子张与孔子的问答有多处。比如:《为政》篇中记载: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颜渊》篇中: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等等。

子张

《论语子张》篇中记载: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人遇到危险不惜献出生命,遇到收获首先考虑是否合乎道义,祭祀祖先时恭敬,居丧时哀戚。做到这些就可以了。”

“见危致命”,与孔子“杀身成仁”义同。“见得思义”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义同。“祭思敬,丧思哀”正是执礼之正。子张所讲士人,正是孔子所讲仁人君子。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

子张说:“执德却不知光大,信道却不能笃诚,怎么能说他有道德,还是无道德呢?”

这与《泰伯》篇中所载孔子思想是一致的。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夏的思想简介子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又说:“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儒林列传》又说:“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李悝,也学出子夏。吴起与李悝是战国前期的著名法家,可见子夏之学与法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吴起

《论语》记载子夏的言行也较多,比如:《论语八俏》篇中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都商,始可与言诗已矣。”

可见,子夏对诗的理解很受孔子的赞赏。后人有说《诗》传自子夏。《论语学而》篇记载: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尚贤、孝悌、忠君,信友,这都符合孔子的思想。这说明子夏对于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有深刻的领会。但是,任继愈先生据《论语》中另一些记载,推断子夏有重功利的倾向,有利于向法家思想转化。《论语子路》篇中记载: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又对子夏有“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告诫。通过这些言论,任老推论说,小人儒是指背离仁义追求功利而言,从这些规劝来看,子夏的立场接近新兴的地主阶级,所以有向法家发展的可能。

子游的思想简介子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论语阳货》篇记载: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子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夏

子游为武城宰,兴礼隆乐,孔子到武城后,听到弦歌之声,心里很高兴。他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可能是说,治理小小武城,何需用礼乐大道。也可能是说,子游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却来治理小小的武城。可见,孔子对子游才能的器重。

《论语》中还记载了子游与子夏在学术见解上的分歧。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批评子夏教育学生只注重礼仪外在形容,而不注重礼仪的精神。子夏则不以为然,他说君子之道哪里有标本,先后之别?后人据此认为子游强调向内修养,子夏强调向外学习。子游发展了孔子注重内省体查的一面,子夏发展了孔子注重经验的一面。但是,我认为仅仅依据这些材料做上述论断是并不充分。

《荀子非十二子》中批评过子夏、子游之儒,他说:

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

如果荀子的这一评价属实,就可以说明子夏教授门人,有徒重形式,专主容颜威仪的整饰,而不切于精神的弊端。而子游教育学生,则忽视礼仪,虽曰强本,实则有只尚空谈,不重实践的弊端。

03曾子、子思到孟子之间的传承

孟子受学于子思,子思受学于曾参,曾参是孔子的弟子。所以孟子思想源出曾子一派,后人又了将孟子之学称为思孟学派。

曾子

曾子及其思想简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据此,有人以《孝经》为孔子作,曾子述。也有人认为《孝经》是曾子作品。

学者们一般认为《孝经》是汉代作品,假托孔子或曾子,是伪书。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则认为,《吕氏春秋》引用过《孝经》内容,《孝经》一书并非全伪,既使不是曾子手笔,也一定是传述曾子派主张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但今不存。宋代朱熹断言《大学》为曾子所作,但朱熹之前却没有人这样讲过。了解曾子思想,比较可靠的资料来自《论语》和《孟子》。学者们普遍认为,曾子思想是孔子之后到孟子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论语里仁》篇中记载: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曾子十分了解老师的思想。而且,曾子以“忠恕”概括老师一以贯之之道,也深得孔子思想的精髓。曾子恪守老师“克己复礼”的教诲,《论语学而》篇中记载: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忠实贯彻老师所教导的“仁”,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他还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人都肩负着的使命与责任,所以说他任重又道远。以使天下归仁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这样的责任不重大吗?以天下归仁为终身事业,不到死不停止工作,这样的道路不远吗?这说明,曾子具有与孔子相同的救世治乱的宏远目标。

曾子重视孝道,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指办理父母丧事谨慎小心。追远是指祭祀祖先的活动。这些都属于孝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孝道对于改变民风风俗有重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曾子对于孝道的重视。

曾子对于父母,实际践行了孝道。《孟子》书中记载了曾子大孝的故事。曾子事奉父亲,每餐必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还定要问把剩菜给谁。如果父亲问还有没有多余,曾子必定回答有。曾子的儿子事奉曾子,也是这样。孝亲最重要的是顺从父母的意志,曾子做得很好。

曾子的父亲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为了避免思念父亲,睹物思人,所以就不再吃羊枣了。这件事表现了曾子事亲之诚。孟子也推崇孝道,又以曾子为榜样。孟子以孔子的直接继承者自居,在孔门弟子中唯独推崇曾子,可见曾子在孔子弟子中的重要地位。

子思及其思想概述后世一般认为,曾子一派为孔门嫡传,是孔子到孟子的中间环节。传曾子之学的还有另一位重要人物,子思。子思是孔子孙子孔伋的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子思子》二十三篇”,今不存。据说,现存《礼记》中《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四篇,是从《子思子》中抄出的。最有名的是《中庸》,后郑玄称是子思作品。子思作《中庸》,《史记》也有记载。

武内义雄研究后认为,《中庸》是敷陈曾子孝道的。孔子的仁,曾子的孝,是人类固有的亲爱之情的基础。是匹夫匹妇也能实践的庸常之道,它们既不是高远的道理,也不过于卑微的。所以叫做中庸之道。践行中庸之道,唯有忠恕而已。“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据此,武氏认为,子思是承受曾子思想的。

子思

曾子与子思,继承了孔子仁道的精神方面,强调以忠恕来实现仁。孟子学于子思,私淑孔子。使孔子学说更加唯心化,并且创立了性善说来为孔子忠恕说建立学理的基础,使之更加系统化与理论化。

04小结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家。但到孟子时代,儒家似乎没落下去,当时墨学与杨朱之学遍天下。孟子经复兴孔子之道为己任,创立了性善论,将孔子的仁政学说发扬光大。他成功地复兴了儒学,他对中国封建思想的贡献并不亚于孔子,被后人尊为“亚圣”。

从孔子到孟子,它的中间过渡思想是曾子一派的思想,传曾子思想的是子思,而孟子就受业于子思。荀子就将子思与孟轲视作一个学派来批判。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一脉传承,宋代即已重视,朱熹为论证这一传承过程,尽了不少心力。严格来说,儒家传承的这一源流,也不是经过充分论证后结论。由于文献材料的不足,这个结论尚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武断性。

但是孔子后的儒学发展过程,确实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一个方向是向主观内省发展。曾子、子思的忠恕,孟子的性善论,明代的心学,是这个方向的结果。另一个方向是向重视礼的外在形式的发展。子游、子夏学派的思想,荀子的礼制与法制并重的思想,进而发展到法家学派,是这个方向发展的成果。

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任继愈主编

《任继愈谈孔子、孟子、韩非》任继愈著

《中国思想简史》武内义雄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