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大学》是曾子的著作。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他十分勤奋好学,从师孔子,颇得孔子真传,并积极推行儒家主张,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后世尊其为"宗圣"。
曾子的名言有: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的轶事典故有啮指痛心、曾子烹彘、曾子避席、曾子居卫、曾子杀猪等等。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曾子避席这个典故。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以前的王用至高无上的德行和理论,教导天下之人和睦相处,臣子都不会抱怨,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曾子听后明白了老师要指点他的道理,于是走到席子外面回答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表示了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其撰写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知识拓展
三纲领的内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