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为什么盖世无双?
倒不是说,它好强好有扩张性,很多比它雄霸豪横的队友,坟头草都三尺高了;而是说,它超强的同化能力。
比如南北朝时的文学家、书法家张融,临死前千叮万嘱,下葬的时候,左手边要放上《孝经》、《老子》,右手边要放上《小品》、《法华经》。
啥意思?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老子》明显是道家的东西,《小品》和《法华经》是佛教经典——到死都是儒释道通吃,谁也不偏着,那我就要问了,老张你到底信谁的呀?
还有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那位入了基督教的“多二爷”,他的理由是——
你看,财神爷,灶王爷,都不保佑我,我干吗不试试洋神仙呢?这年头儿,什么都是洋的好,睁开眼睛看看吧!
可你说多二爷有多虔诚呢?老舍先生又写道——
他也没有把信洋教看成长远之计;多咱洋教不灵了,他会退出来,改信白莲教,假若白莲教能够给他两顿饭吃……
《正红旗下》的“老姑奶奶”,则是更加典型的,咱们中国人对神明的态度——
在她的堂屋里,正中……供着红脸长髯的关公……财神、灶王和张仙的神龛都安置在两旁……她的气派是那么大,以至把神佛都骂在里边,毫不留情!“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吃了我的糖,到天上多说几句好话,别不三不四地信口开河,瞎扯!
其实咱们大多数人,和张融、多二爷也差不多,都是先收起来存着,谁灵验信谁呗,或者说,谁对我当下最有利,我就信谁的。
古人不是有句话吗,说人的一生应当如何渡过——
青年学儒,中年修道,老年崇佛。
大概意思就是说,年轻人吗,就该学习儒家,自强不息,一心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奋斗到中年呢,就要学学道家的智慧,有所为有所不为,免得步子太大扯着淡;老年以后,就别再逼自己了,学学佛理,该放下时就放下,最后安安心心“撒手”人寰。
那么这些智慧和道理,去哪儿学、哪里找呢?
古人不是还有句话吗——
要治世半部《论语》,要出世一卷《南华》。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典故,说的是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而所谓的《南华经》,其实就是《庄子》。
要说《庄子》这部书,还真是好有趣味、好有智慧,比同属于道家经典,但全是格言警句的《老子》,要好看的多。
庄子应当是中国“故事思维”的首创者和大玩家,他的文字绝没有枯燥说教,而是先来一个(或者几个)天马行空的趣味寓言故事,有时候还挺喜欢自黑,然后一笔点睛,帮读者自己把道理“悟”出来、鸡汤“煲”起来。
——这个套路直到今天也还在用,自媒体上那些网红爆款文、励志鸡汤文,见了《庄子》都要拜祖宗的。
顺带说一句,“寓言”这种文体,在中国来说,就是庄子首创的。
还有螳臂当车、坐井观天、蝇头微利、鲲鹏展翅、凌云之志、扶摇直上、窃国者侯窃钩者诛、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这些成语典故,也都是出自《庄子》——人家庄子这个“造金句”的能力,放到今天,就是大V中的大V,开写作课绝对暴富。
当然你会说了,我不想这么早出世,《庄子》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吗?
一定有了!
人家读书大佬樊登都说了——
《庄子》鼓励了陶渊明、安慰了李白、启发了王阳明,《庄子》其实比《论语》更入世。
国学大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韩鹏杰,曾经在国民APP:学习强国上挂过慕课,他就写了一本《庄子说什么》,用规范的学术注释,大白话的趣味解读,为读者深入剖析了《庄子》的实际用益,以至于很多人看完后都感慨——
生活不如意,庄子出主意。
关于勇气、人生、境界、审美、识人、沟通、成事……这些“入世”智慧,尽在韩鹏杰《庄子说什么》十五讲中。
奋进的中国人,很少有人是对现状非常满意的,也许——
你迫切想要的快速升职加薪,也许想要在人际沟通中,多准备几个高品格的话题,或在异性面前炫一炫中国文化,又或者,就是想要睡前减压,让自己能梦一会儿诗和远方。
那没问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