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嘉祥汉画像石艺术表现研究一

武氏前石室第六石《桥头水陆攻战图》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石刻壁画形式,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山东嘉祥汉画像石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规模宏大、题材丰富、布局巧妙、造型鲜明等显著特点,是山东画像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汉人在视觉造型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奠定了中国绘画艺术象征性、写意性、平面性的审美特征,对汉代以后的美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的各个方面,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意识密不可分。政治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无疑为两汉厚葬风气普遍流行、墓葬文化兴盛发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儒家思想则为厚葬习俗奠定了思想基础。汉代墓葬文化中大量出现的画像石、画像砖内容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孝”道为“德之本”的要求,这种对于父母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卷五十二》)。汉代画像石艺术形式综合了雕刻和绘画的造型技法,用来装饰建造墓地祠堂及庙阙、墓室及墓阙等建筑的构件和材料,画面以线条语言为主的形态在二维空间中展开,视觉感受上具有和中国传统绘画较为接近的一些图式特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汉代画像石存世数量大,地理分布范围广,艺术价值高,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图像资料,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条件下特定的时代产物,并且与同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也是分不开的。山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鲁西南的嘉祥汉画像石艺术,以超越时空的艺术方式表现了饱满又活跃的宇宙世界,真实与虚幻交汇,现实与历史交错,创造出一种“宇宙象征主义图式”,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和艺术审美的拓展方面积累了丰厚的宝贵经验,也为汉代以后的造型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考古和美术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嘉祥汉画像石出现的历史背景

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分布极其广阔,是全国几个重要的汉代画像石发源地之一,这与当时山东的地域特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密切相连的。

“地处黄河下游,濒临大海的山东,在以泰山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有着丰厚的远古文化积淀。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址。山东地区有汶水、泗水、沂水等诸多河流,河流交错,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人们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地理位置的交通便利使得山东地区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在很多古代文献资料里均有记载: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史记·货殖列传》

“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史记·河渠书》

两汉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山东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农业、手工业水平得以提高和进步,西汉时期山东地区的官营手工业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丝织、制盐和冶铁等手工艺;画像石多刻画在石灰岩材料的石料上,而嘉祥县地区的矿产优渥,具有很高的石灰岩储量,不但石材种类丰富,而且石质优良,易于雕刻,可用作建材,此地区还被称为中国石雕之乡,这些条件都为山东嘉祥厚葬习俗的形成和画像石艺术的生长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嘉祥地区画像石艺术受到汉儒孝悌伦理观念、阴阳五行理论、佛教生死轮回生死观的深刻影响,与神仙信仰的兴起和谶纬思想也不无关系。汉代浓厚的儒家孝悌伦理思想深刻影响到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统治者在思想政策上大力提倡孝道,“孝廉”甚至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察举考试科目,成为汉代政府官员的选拔条件之一,“名公巨卿多出之”。《孝经》把“忠”“孝”联系起来,孝亲成为忠君的前提,“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的重要地位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厚葬习俗的盛行,进而推动了墓葬文化的兴盛。

山东是先秦时期的齐、鲁之地,是孔孟正统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积淀了以“仁孝”为核心的深厚的儒家思想传统。“汉代的儒家学说不仅对社会的政治制度有深刻影响,也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戒条”,汉代朝野上下倡导以孝治天下,以孝道治家,围绕孝治形成了长时间影响中国两汉独具特色的社会伦理和治国政治纲领,汉代自元朔元年以后把孝廉作为官吏选拔任用的标准,例如本文提到的嘉祥武氏祠墓主人武氏兄弟都是通过察举孝廉、以孝子身份求取官职。儒家思想重礼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