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则尽礼,唁尽情谊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news.html
15:24

颜之推

“愍楚,你过来,我们接着上一次的话题继续。死生之事,无免至亲。士人君子,丧则尽礼,唁尽情谊,内合乎孝悌,外无悖礼义。切记,切记!”

颜愍楚

“是啊,父亲。面对至亲的离世,谁能不哀戚悲痛呢?《孝经》中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孩儿想请教您,丧亲之人悲痛时都是如何表达的呢?”

颜之推

“愍楚,遭遇丧事,我们可以从哭泣的方式中判断他们与亡者的亲疏关系。《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礼记·间传》篇说:‘服斩衰孝服的人,哭起来竭尽气力的呼喊,声气一发而尽;

服齐衰孝服的人,哭起来还会留些气力,换气后再哭;

服大功孝服的人,哭起来更可以转折几下且留有余音;

至于服小功、缌麻孝服的人,哭的时候只要表现出悲哀的样子就可以了。

这是哀痛从哭声中所表现的方式。’”

颜愍楚

“父亲,我明白了,原来丧服重,哭泣的程度也重。那哭泣的方式是不是也有南北的差异呢?”

颜之推

“是的愍楚,你要知道,哭泣的形式和程度,虽然根据丧服、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是人对于亲疏关系的自然流露,不是教条化的。

《孝经·丧亲章》说:‘痛哭不留余音。’这是说在哭的时候,有质重、文轻的不同声音表现。

就礼俗说,在痛哭的时候,夹带着言语的诉说称为号;这样说来,即使在痛哭时也有用言辞表达的。

江南丧亲的人痛哭,时有哀痛诉说的言语;

而黄河以北的人遭逢重丧,只是痛呼苍天,服期服(丧服期满一年)、大功、小功以下的人,就仅发出悲痛的声音,这只能说是呼号,而不是哭泣。

对已经丧亲的人来说,在元旦的早晨以及冬至这一天,要是没有父亲,当叩拜母亲、祖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兄、姊的时候,难免都要哭泣;要是没有母亲,当叩拜父亲、外祖父母、舅父、姨母、兄、姊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人之常情啊!”

颜愍楚

“父亲,孩儿明白了,亲疏不同,则心中哀痛浅深有别,所表现出来的哭泣方式也自然不同。可是父亲,孩儿曾听人说,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遭遇丧事,则不能哭泣,这是否合乎礼仪呢?”

颜之推

“愍楚,这样的说法是不合乎情理的。阴阳家说:‘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所以不可以哭泣。’

东汉王充在《论衡·辩崇篇》中说:‘在辰日遭逢丧事不可以哭泣,如果哭泣就要再遭丧事。’可现在也没有教谁说,如果在辰日有丧事,不问轻重,全家都要清静,不敢发出哭泣的声音,还要辞谢前来吊丧的人。

道家的书也说:‘在月末唱歌,初一哭泣,都是有罪的,上天要剥夺他的寿命。’照此说法,假如丧家适逢初一、十五,心中又特别哀痛,难道宁愿珍惜寿命而不敢哭泣吗?真是使人无法理解。”

颜愍楚

“父亲所言极是,孝子丧亲的哀痛,其悲戚之情,实为至真至孝的流露啊!”

颜之推

“嗯,愍楚,你理解得很好。就连天子,也会以悲戚程度来评判丧亲之人的孝心。

在江南,朝臣丧亡,子孙的丧期已满,初除丧服的时候,依礼要朝见皇帝及太子,在朝拜时都要哭泣,皇帝、太子也因为他的悲泣而感动得改变了容颜。但其中也不乏肤色润泽,看不出有什么哀感的,梁武帝对这种人就加以薄待,多被斥退。

当裴政初除丧服,去拜见梁武帝时,形体削瘦憔悴,痛哭失声,涕泗横流,梁武帝目送他离去时说:‘其父裴之礼的祭庙将永留世间,不会荒芜了。’”

颜愍楚

“是的父亲。孝子之哭,声当彻天,泪当彻泉,见闻者又怎能不为之动容呢?父亲之前曾教诫孩儿有关称名的避讳之礼,避讳也是为了防止触动心中的悲痛之情。

颜之推

“是的愍楚。在古代,名是用来表示一个人本身,而字是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德业操守,所以人去世后就不再称他的名,而字则可以做为子孙的姓氏。

孔子的学生记载事情的时候,都称呼他们的老师为仲尼;吕后微贱时,也曾称呼汉高祖的字为季;到了汉代,爰种称呼他叔父的字为丝;王丹和侯霸的儿子谈话时,称呼霸为君房;而江南直到现在,是仍不避讳称字的。可是黄河以北的读书人完全不加辨别,连名也呼为字,字就一定呼为字了。

如尚书王元景兄弟,都是号称有名望的人,他们的父亲名云,字罗汉,父亲去世后,名、字全都避讳不言。有名望的人尚且如此做,其他人的名、字俱讳,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颜愍楚

“父亲,孩儿明白了。江南不避讳称字,北地则名、字皆要避讳。那么,如果是朋友不幸遭遇丧事,又有哪些需要遵循的礼俗呢?”

颜之推

“在江南,凡是遭逢重丧,若是相互知己的朋友,又住在同一座城中,若是三日内不去丧家吊唁慰问的,就断绝往来;以后就算是见面了也回避不打招呼,为的是埋怨对方不怜悯自己的不幸。

如果因为有其他事故或道路遥远不能亲自前往,写一封信表示哀悼就可以了;假如不写信慰问,仍要绝交。而北方的习俗就不是如此。”

颜愍楚

“父亲,没想到南北的礼俗竟有这么大的差异。除了您刚刚讲到的这些,还有哪些礼俗是需要注意的呢?”

颜之推

“愍楚,南北地区类似的不同习俗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人在冬至日或过年的时候,不到有丧事的人家去慰问。假如没有给他们写信,就在年节以后穿戴整齐到丧家去,表示慰问之意。

但是北方人在冬至日、过年的时候,却非常看重吊唁的礼仪;这样的风俗,由于《礼书》中没有明文记载,所以我并不赞同。

南北方的差异不止于丧事。南方人在宾客来时,不出门迎接,只是用拱手礼来表示敬意,而并不作揖,送客的时候,也只是走下席罢了;

而北方人迎客送客,都要送到门前,相见时则作揖表示敬意。这些都是自古以来的行礼方法,我认为对客人迎送至门、相见作揖的做法是非常美善的。”

颜愍楚

“父亲,孩儿明白了。遇丧事,所作所为要合乎礼仪,根据亲疏远近,而有不同程度的悲戚。若是朋友遭逢丧事,则根据南北风俗的不同,应当亲自前去吊唁或寄书信表示哀悼。感谢父亲教诲,孩儿谨记于心。”

《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颜之推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爰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尚书王元景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余不足怪也。

《礼间传》云:“斩缞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缞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孝经云:“哭不偯。”皆论哭有轻重质文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而吊,他日修名诣其家。

阴阳说云:“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论衡》云:“辰日不哭,哭则重丧。”今无教者,辰日有丧,不问轻重,举家清谧,不敢发声,以辞吊客。道书又曰:“晦歌朔哭,皆当有罪,天夺其算。”丧家朔望,哀感弥深,宁当惜寿,又不哭也?亦不谕。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已孤,而履岁及长至之节,无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则皆泣;无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如之。此人情也!

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泣涕。二宫为之改容。颇有肤色充泽,无哀感者,梁武薄其为人,多被抑退。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礼不死也。”

颜之推

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祖父名见远,博学有志行,南齐和帝时,官至录事参军,兼御史中丞。父亲名协(亦作勰),幼孤,依赖舅氏养育成人。博涉群书,工于草隶飞白,荆楚之间的碑碣,都是他亲手所写。官至梁湘东王镇西府咨议参军。世代攻治《周官》、左氏学。颜之推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五三一年)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早传家学。十二岁时,适遇湘东王自讲庄、老,颜之推便预为门徒,只因谈玄说虚,并非所好,仍然归习礼(《周官》)传(《左氏传》),博览群书,无不赅洽。初仕梁,为湘东王参军,后入北齐,任中书舍人。复因颜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应对闲明,又善长于文字,为尚书左仆射祖珽所赏识,后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为礼重,不久因病终。颜之推生有三子,长子名思鲁,次子名愍楚,三子名游秦,表不忘本之意。颜之推身处乱世,所更非一,见闻既多,感慨系之,乃就所悟所得,笔之以教家人。著有文集三十卷,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