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日。日本经历了年中的一件大事——新年号“令和”公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日本民众生活的影响,不亚于1个月后的新天皇登基。特别是科技部门更是“如临大敌”。因为新年号一旦施行,日本需面对皇历与公历之间进行切换、软件系统中的年号更新问题,而新年号的代码和字体都必须重新创造。
“年号”关系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金钱。日本纳税及银行存取记录采用的也都是年号
那么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继续使用帝王年号纪念的国家,日本的年号究竟源自何方?
新年号“令和”出自日本《万叶集》第五卷《梅花歌卅二首并序》: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香。寓意:“人们的美丽心灵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诞生并成长”。
年号:起源中国
说起帝王年号,世界历史上也只有四个国家使用过,分别是中国、朝鲜、越南和日本。进入21世纪后,仍在使用帝王年号的国家就只剩下了日本一国。
关于起源,年号最早源于中国汉代,起始于汉武帝“获麟之事”。公元前年,汉武帝前往雍县祭祀武帝及中途狩猎时,捕获一只毛色纯白、头顶有一只角的“怪兽”。询问来历时,群臣猜想这可能是麒麟,于是作《白麟之歌》记述。由于天降祥瑞,这一年便被定为“元狩元年”(之前的建元、元光、元朔是倒推上去的)。
明代仇英《子虚上林图》(部分),是单靠司马相如献汉武帝的《上林赋》所做
虽然说“年号”的传统从迷信而来,却是历史的一把尺子。如周代出土的鼎中常有年份记载,如《膳夫克盨》铭文:“唯十又八年,十又二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穆宫。”但仅凭此却无法断定是哪一位王,这一年具体是指哪一年,有了年号之后自然也就清楚多了。
膳夫克鼎,一般称为西周大克鼎,被誉为“海内三宝”之一,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到了唐代,日本多次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引进唐朝先进制度,年号便是随此引入到日本的。公元年,孝德天皇掌权开始学习唐朝律令制度推行改革,同时仿照中国皇帝的年号传统,定这一年为“大化元年”,这就是日本年号的开端。而那次改革则是著名的“大化改新”。
日本奈良时代曾向中国派遣了多达十几批的遣唐使和众多留学生,当中著名者如阿倍仲麻吕还曾中过进士
出处:中国典籍
日本年号既是起源自中国,自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事实上日本确实大都取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如孝德天皇的“大化”年号,源自《尚书》中“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和《汉书》中“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无一人之狱矣”。而之前明仁天皇的“平成”年号,则源自《史记》中“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和《尚书》中“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小渊惠三宣布“平成”年号
从公元年“大化”年号开始至“平成”,多年来日本共出现个年号(南北朝时期有两个年号相同,所以不重复的有个)。它们源自约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其中最多的是《尚书》,达到37次;其次是《周易》为27次;第三是《诗经》为15次。此外,《礼记》、《孝经》和《周礼》等典籍中也多有产出日本年号。
当然,日本年号不仅仅是出自典籍的纪年符号那么简单。当中还包含着选择者的理想,这点当然也是跟中国学的。如孝德天皇的“大化”,意为“伟大的教化”。这点体现了他们学习中华文明,教化日本民众的愿望,也符合统治者推动革新的理想。而明仁天皇的“平成”,取的是“内外、天地能够和平”的意思。虽然后来日本政府不总是那么安分,但天皇一家总归还算低调。
如今的日本年号选择,一般会遵从几个特点:由两个汉字组成、易于读写、之前未曾使用过的、非一般民众使用的,且符合国民理想美好寓意。
日本年号谁来选?
给国家象征选象征,自然需要慎重选择。那么日本的年号是怎么选的?这大致需要分为两个阶段来说。过去,日本天皇在选择年号时,首先要由公卿大臣推荐中国传统典籍。然后从中选择年号,并连同出处和寓意一起上报,供天皇选择。这些公卿人数少则1人,多则7人。在反复琢磨与推敲后,还会再提出若干备选年号,以便在更大范围内讨论年号的文字、音韵和寓意。
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至深,如成书于年、出版于年前后的《本草图谱》使用的仍是汉字
战后,日本天皇不再掌握实权,成为了单纯的国家象征,选年号归日本政府管。根据年的《元号法》规定:新年号的选择需日本首相钦点数名中国史、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的专家,提出2-5个候选方案;之后在经过参众两院的讨论后,由内阁作出决定。而且在年号的选择中有一个“见光死”的原则,即只要被曝光过的年号就不会被选择,最著名的莫过于“光文事件”。
年大正天皇死,日本政府尚未公布新年号时,日本媒体就已经通过特殊渠道获悉了皇室选定的新年号,并登报公之于众,最后不得不临时更改选定的年号。
从“频繁改元”到“一世一元”
日本的年号并非一开始就实现制度化的,孝明天皇的子孙们如第37代齐明、第38代天智和第39代弘文等天皇就没有年号。之后的时期内有的是“一世一元”,也有“一世数元”,在日本南北朝时期还有过“二元并行”,即两个年号并存的时期。
日本史上也有“南北朝”,出现过两位天皇并立的局面
关于一个皇帝多个年号,这在中国史上并不少见,很多皇帝在遇到一些“祥瑞”或重大事件时就会改元。如公元前年,有人在汾阳掘得一个大鼎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认为是祥瑞便改元“元鼎”。公元前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又改元“元封”。到了唐代如高宗等也多次改元。
受中国皇帝改元的影响,日本也会在遇到“祥瑞”或“灾祸”时改元。如大化6年(年)有人进献给孝德天皇一只白色野鸡,由于认定是祥瑞便改元“白雉”。元正天皇时(年),有人进献一只尾巴长毛的乌龟,被认定为祥瑞,于是改元“灵龟”。总之祥瑞要改元,灾祸也要改元;天象有变要改元,地理发现也要改元。
年号“灵龟”的元正天皇是日本史上第五位女天皇,实际上由于年代久远没人知道具体相貌
直至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一世数元”现象始终存在。如孝明天皇一共有6个年号,而他的儿子睦仁(明治天皇)开始就只有一个年号,即所谓的“一世一元”。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当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传入,很多所谓“祥瑞”有了合理的解释;人们受教育的水平逐渐抬高,再做类似宣传也无必要。
虽然自明治开始,日本的年号不再随各种外界影响随意变动,日本文化受西方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在年号方面,至少是美好寓意上,它仍受中国传统典籍的影响。明治之后无论是大正、昭和,还是目前仍在沿用的平成。它们无不出自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至于,本次年号选择中日本政府更加倾向使用自家典籍,且年号最终的出处也确实出自日本古典《万叶集》(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但追根溯源,“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之句,化用了东汉张衡《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终究还是无法抹去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