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典籍虽多,总结起来不过三个字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baidianfeng.39.net/qwzj/

儒家学说从孔子开宗立派到现在,它的典籍非常多,概念也非常多。再加上很多人自己不读书,偏偏喜好爱给别人开书单。导致有些人望儒兴叹、望书生畏,其实大可不必。

鄙人有个信念:“不怕麻烦,就怕不够麻烦”,或者说“不怕复杂,就怕不够复杂”,越是复杂的事物,越是可以简单以对。把一个苹果分成两份很简单,把两个苹果分成两份也很简单,但是把三个苹果分成两份就有一定的复杂性的。所以“三”这个数字,又可以表示多,可以表示复杂,可以表示很麻烦。但是“物极必反”,麻烦加上麻烦之后,事情又变得很简单了。

儒家的代表作其实是《六经》,但是《乐》失传了,到了汉代就成了《五经》了。后来有一些注解《经》的《传》也被人看作是经典,比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到了唐代“三传”加上“三礼”,再加上《诗》《书》《易》构成了《九经》。

晚唐时期,国子学刻石书,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形成《十二经》。五代十国中的蜀国孟昶扔掉了《尔雅》和《孝经》,补上《孟子》,形成《十一经》。南宋的时候,又把这两本捡回来了,一共形成了《十三经》。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广泛流传。

看上去这些书很多把,其实真没多少干货,大多是反复咀嚼前人之论。只是字数吓人而已,讲来讲去总是那些个内容。总的来说,儒家学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内的功夫,称之为“内省”,《大学》和《中庸》中都提到了核心关键字是“诚”,修身必须正心,正心必须诚意。

“诚”说的是身心不二,心里怎么想的,只有自己知道。修身说到底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对自己的这种态度称之为“诚”,不诚则无物,不诚则不成,这是很重要的“认识论”。而很多人搞不清楚的是“言行一致”,言和行都是对外的,这个是否不一致别人是能看到的,这就不是“内省”的功夫了。相对应的“身心一致,曰诚”,这时只有自己通过“内省”可以知道。而“言行一致,曰信”,外人都能看得见。

内省是儒学的基本功夫,另外两个部分都是对外的。一是伦理层面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与之对应的是“忠、孝、悌、忍、善”。一是政治层面的,处理家国天下的关系,在这个其实是有分歧的,孔孟虽然没有明着喊出“天下为公”的口号,但是他们都主张禅让制,选贤举能,让才德兼备的人来治理天下,用“礼”来作为治理天下的典范。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后来的儒家,迫于现实的需要,改变了先儒的政治抱负,全面转型为支持“家天下”的儒家。儒学在这种环境之下,被改造为服务于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全然忘了先儒的使命是要“明明德于天下”的。再后来的儒家更离谱了,连“天命”都不相信了。两晋时期改造“天命观“为人格化的天道观,两宋时期又改造天道观为天理观。宋明之际又说理就是心,心就是理。我认为后来的儒家只是徒有其名罢了,早就不是儒家了。理学,基本上来自道教观念。心学,完全就是禅宗的产物了。

十三经(全本全注全译·共17册)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8购买

真正儒家的东西,把握三个字就行了。第一个字是“诚”,诚则可以见天道,知天命,是很重要的认识论。第二个字是“恕”,是一切伦理的总原则,孟子说的“忠、孝、悌、忍、善”,以及论语中评价孔子的“温良恭谦让”,都包含在“恕”字里面了,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用“恕”的总原则处理一切人伦关系。第三个字是“仁”,仁和礼,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涵,礼是仁的施展,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书读得多一些,一旦贯通,就会发现儒家经典,反反复复讲的都是这三个字。

国学经典《大学》讲了些什么?

国学经典《中庸》讲了些什么?

《儒家十三经》分别都讲了些哪些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