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邴原的故事,应当从何说起呢?为此颇费踌躇。按理,既然将他的“龙腹”雅号写入了标题,就应当先作个交代。可这故事又是「嗜欲篇」的第一个,打算戒酒的朋友,当然希望先看看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思来想去,还是先介绍他戒酒的事情;然后再请正在求学的朋友,看看人家的学习态度;最后,对三国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他“龙腹”雅号的由来。
□一个将近十年点酒未沾的人,居然豪饮了一整天
邴原是三国时期北海朱虚县(今山东临朐县东南地带)人,字根矩。成年后,他开始外出游学,一去就是八九年。在求学期间,他从来不曾饮酒,师友们都以为他一向不喝酒。等到他准备返乡的时候,大家都以米肉相赠,唯独无酒。
临行前,他突然对依依惜别的师友们说:“我原本是个善饮之人,只因担心饮酒荒思废业,便将这个嗜好戒掉了。如今远别,我心里也很是不舍,既然大家相赠颇丰,今日正好痛饮一回!”
遍访名师于是,大家坐下来一起饮酒,为他饯行。既然是饯行的酒,他自然就得多喝,来者不拒。这顿宴请整整持续了一天,也不知他究竟喝了多少酒,但面不改色,谈笑风生,没有半点醉意。师友们佩服他的酒量,更佩服他戒酒的毅力。
是的,一个喝酒的人,而且酒量又那么大,居然可以做到将近十年不端酒杯,这种自控力确实超过一般人。
□早孤家贫,因泣学而感动先生
在邴原十一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一个家贫早孤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去上学的。刚好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所塾学,他每次经过时,都会因自己失学而伤心落泪。
有一次塾师看见了,询问道:“你为何要哭泣呢?”他回答说:“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大凡读书的人,必有其亲。自己一来看见别人不孤,二则羡慕能学,心中感伤,故此落泪。”
塾师听后倍觉哀怜,告诉他也可以入学来读书。他说自己没有钱资。塾师见他童子有志,便免费让他就学。一个冬天下来,他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了。
邴原泣学年长后,他游学四方,遍访名师,安丘、陈留、颍川、汝南、涿郡都留下了他求学的足迹。没有车马,他只能背负书箱行李步行,个中艰辛,可以想象。他先后结交了孙崧、陈寔、范滂、卢植等汉末名士,学问日长。
他跟孙崧结识,还有一段佳话。孙崧也是北海人,避居安丘。初次见面,他略带责备地对邴原说:“你的乡里有一位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你舍近求远,走了上千里路来找我,这是将郑君视作‘东家丘’啊!”
“东家丘”是一个典故。《孔子家语》记载,孔丘的西邻不知道他是位大学问家,将他蔑称为“东家丘”。
邴原回答说:“人各有志,所以有人登山去采玉,有人入海去采珠,不能因此就说登山的人不知海之深,入海的人不知山之高啊!你说我将郑君视为‘东家丘’,意思我就是那‘西家愚夫’了?”孙崧知道自己遇见了一位高人,便将自己的藏书分送一部分给邴原。
华歆影视形象□三人合为“一龙”,邴原为“龙腹”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中,描写了汉献帝伏皇后,因写密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被曹操察觉,招来杀身之祸。在进宫捉拿她的时候,身为尚书令的华歆,亲自带领甲士破壁搜寻,当藏匿起来的伏皇后被找到后,华歆竟然亲自动手揪住她的发髻,拖曳而出。
写完这位华歆的劣行,罗贯中开始揭他的老底:“原来华歆素有才名,向与邴原、管宁相友善。时人称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一日,宁与歆共种园蔬,锄地见金。宁挥锄不顾;歆拾而视之,然后掷下。又一日,宁与歆同坐观书,闻户外传呼之声,有贵人乘轩而过。宁端坐不动,歆弃书往观。宁自此鄙歆之为人,遂割席分坐,不复与之为友……”
所谓华歆、邴原和管宁三人合为一龙的说法,最初当出自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华歆传》。内中裴松之援引《魏略》:“(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紧接着,裴松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管宁字)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他的意思,华歆做“龙头”,名实难副。
管宁割席到了宋末元初,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也加入了这三人的排序之争,他写下了这样一条按语:“华子鱼(华歆字)有名称于时,与邴原、管宁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歆所为乃尔;邴原亦为操爵所糜;高尚其事,独管宁耳。当时头尾之论,盖以名位言也。呜呼!”他的意思,当时所谓龙头、龙腹、龙尾之说,是依据三人官职的高下,并不公允。
□邴原是个正派人
罗贯中在小说中对华歆所作所为的描述,与历史事实基本一致。裴松之和胡三省对三人排序所发表的议论,主要是针对华歆和管宁的。历史上管宁谢绝曹魏几代君主的征召,终生不仕,颇受后世称道。个人以为,且不说华歆的尚书令身份,一个男人对女人如此施暴,确实令人不堪。
邴原选择的人生道路,介于华歆和管宁之间。他先是避乱辽东,受到公孙度的猜忌,他听从好友管宁的建议回归本乡,后经北海相孔融举荐踏上仕途,做了曹操的东阁祭酒,后随曹操征东吴病逝于军中。
曹操:邴原名高德大,清规邈世,魁然而峙。时至今日,我们作为后人,没有必要对邴原入仕曹魏的正当性,提出批评。他虽然做了官,却依然是一个正派人,这可以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据《资治通鉴》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的幼子病死,他很是哀伤,提出想跟邴原死去的女儿合葬,也就是配为“冥婚”,但邴原却拒绝了这一好意。
有一次,魏王太子曹丕集会宾客一百多人,席间曹丕向众人出了一道难题:“假如君王和自己的父亲都患上了重病,有一种药丸可救,但只有一粒、只能救下一人,你们说,是应当救君王,还是救父亲呢?”
这个问题,跟今天“老婆和老娘落水,做丈夫和儿子的,究竟该先救谁”之类的难题,何其似也!
在场的人你一言我一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邴原也在场,他开先并不打算回答这个有些荒谬的问题,因此没有吱声。可是,曹丕偏偏点了他的将,他回答说:“救父亲。”还好,曹丕听后没有再为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