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故里嘉祥孝乡说孝,孝亦有道

郑华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8049/
济宁市嘉祥县是曾子故里。曾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也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创立者。身在嘉祥,对曾子的“孝道”思想自然也就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曾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还将其从“仁”的范围、做人的标准上升到“德”的范畴、教化的起源,从理论角度对孝道作了系统阐述,将其浓缩在自己的著作《孝经》中,成为儒学经典“十三经”之一。正如曾子所言:“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为人子女,孝敬父母,理所应当,毋庸置疑。因此,对曾子提出的“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等观点都能理解;对曾子在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涵养淳朴孝道之风方面所作的贡献更不能埋没。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子的“孝道观”也并非都有道理,有的违背人性,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有的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方面又提出“父母在,不远游”,而这也与他提出的“大孝尊亲”,即通过自己有所作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而让父母受到尊敬相抵触,尤其与现代社会的人员流动格格不入。再看曾子奉行孝道的一些行为,有些可圈可点,比如奉养父母,晚上安定床铺,早上探望慰问,饭食从不马虎;有些则很迂腐,比如有个“曾子不过胜母闾”的典故,他一次出游郑国,路过一个叫“胜母闾”的地方,觉得子女只能孝敬父母、不能在父母面前逞强,竟转车绕路而行,令人哭笑不得;有些则模棱两可,比如他曾对自己的弟子单居离说:“对父母应该爱和敬,父母做事正确,应该跟着干;做事不正确,应该予以谏阻;劝说不听,只好由着他们”,虽有是非观念,却无原则底线。更令人困惑的是曾子“耘瓜受杖”的典故,有一天,他随父亲曾点到地里耘地,不小心把一棵瓜秧铲断了,曾点心疼瓜苗,拿起棍棒把曾子狠狠打了一顿,曾子也不躲避,当时就晕过去了,好大一会儿才苏醒过来,他醒后第一件事竟然是爬到父亲跟前问:“刚才惹您老生气,让您用力气打我,没有累着您吧?”回家后又心平气和地弹琴,意在告诉父亲自己内心平静,对在田里挨打毫无怨言。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面对父亲责打,非但“不怨不恼”,还要主动“赔罪”,除了曾子,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人能做到?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直到有一天看到这个典故的后续,心里才豁然开朗。据说,孔子听说曾子“耘瓜受杖”一事后,很不高兴,叮嘱其他弟子不要让曾子来见他。得知消息的曾子赶忙跑去向孔子解释,说自己正是听了老师关于孝的教导,为了不与父亲顶撞,并让父亲感到安慰,不得已才这样做。这是曾子的真心话,不是没有抱怨,而是谨遵师教,恪守孝道,真是刻板而又教条。既然曾子把“球”踢给了老师孔子,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孔子给曾子讲了舜帝的故事。舜的父亲是个瞎子,脾气也不好,但舜非常孝顺父亲,父亲要召唤他时,他总能及时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想杀他时,他每次都想办法逃掉;父亲如果用大棒打他,他就赶紧跑得远远的。孔子对曾子说:“舜这样做的结果,使他父亲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你呢?”曾子一惊,顿悟自己差点把父亲陷于不仁不义之中,不觉吓出一身冷汗。至于曾子后来有没有因此而改变行孝方式,史料没有记载,不得而知。由此看来,孔子不愧为“至圣”,看问题确实比曾子高了一筹。如此,也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为人子女,对父母固然要孝敬,但绝不是盲孝、愚孝、痴孝、傻孝,孝也是有分寸、有原则、有区别、有底线的,所谓孝亦有道,方为孝道。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子女都在为处理不好彼此之间的关系而苦恼。经常看到听到甚至亲历到,明明父母对子女心里爱着疼着、牵着挂着、天天拿早已成人的子女当长不大的孩子,恨不得把家里有的全给子女贴补上;明明子女对父母想着念着,该拿的钱拿,该出的力出,该尽的心尽,对父母绝不吝啬。然而现实情形却是,往往因为两代人在生活习惯、处事方式等方面各执己见而经常闹出不愉快。对此,老人有老人的说辞,“我们这样生活了一辈子也好好的”“我们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你们咋这么多毛病?!”“什么是孝顺,既孝又顺才是孝顺”,更有甚者,直接抛出“老子没有错,即使错了也是对的!”来弹压子女。可是,子女也有子女的看法,“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抱着过去的观念不放?”“我们都是为你好!”“怎么老了老了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么固执呢?!”总归,争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惹得老人一肚子火气、子女满肚子冤屈,最后只能不欢而散、不了了之。现在看,造成两代人冲突的从来不是对待彼此的内心和物质,而是对待彼此的态度和沟通的方式方法。要想化解这个矛盾,还是要在“道”上下下功夫。作为子女,劝谏自己的父母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向善而谏,和风细雨,循序渐进,不要吵闹,当然,对于原则问题,比如过期食品不能食用等一些关乎家人身体健康和家庭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退让,因为这是对父母和家人最大的不负责任,若造成不良后果,便是最大的“不孝”。作为父母,也要学会与时俱进,及时摒弃那些不良的习惯,适应现代的生活,面对子女善意的建议,不能总是“老脑筋”想事、“老习惯”办事,更不能倚老卖老,动辄给子女扣上“不顺就是不孝”的“大帽子”。一位朋友是全国种粮大户,承包了两千多亩土地,手下有两家合作社,事业红火,家庭和睦,他曾经给我讲过他处理与父母关系的事。他说,创业之初,父亲总是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总想插手,说上两句。他对自己的父母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俗话说,老孩小孩,我们小的时候听你们的,现在我是公司的董事长,公司的事务你们不要掺和。再说,现在你们也老了,成了老孩,也得学会听我们的。他的父母听进去了,从此不再干预,果然相安无事、父慈子孝。说到底,还是血脉相连、骨肉情深,只是彼此包容、相互理解的相处之“道”问题。壹点号鲁北往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