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末年,鲁王刘恭为扩张宫室而拆毁孔子故居时,从墙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典籍,这些都是竹简,西晋武帝时,河南汲县有人盗掘魏襄王陵墓时,发现了大量竹简,这些竹简经专家整理,诞生了《竹书纪年》、《国语》等图书。就是如今的《孙子兵法》,也是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的竹简上发现的。竹简,也就是竹书,它的内容这么重要,那什么是竹书呢?竹书就是将竹子劈成长条状,上面写上字,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就是“册”,“册”字就是竹简穿起来的象形字。册,也称“编”,或者“篇”,用丝绳编的称丝编,用皮绳编的称韦编,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就是一卷,长文可以分成多卷。篇、卷、册这些量词至今还在使用,意思也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有与书有关的字,诸如“籍”、“簿”等,都是竹字头,也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像“著于竹帛”、“罄竹难书”、“汗青”等,都与竹书有关。其中“汗青”一词,也是出于秦代。竹简表面很光滑,不易写字,而且容易被虫蛀,所以人们就把新鲜湿润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一烤,这就是“杀青”或者“汗青”,“汗”,就是烤青竹时,青竹上冒出的水珠,像人出的汗一样。提起“汗”字,顺便说一点自己不成熟的见解,我总觉得,形容藏书非常多的“汗牛充栋”一词,也与竹书有关,这个语出唐代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的“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的词语,如果不是竹书,哪能“处(存放)”则塞满屋子,“出(运输)”则让牛马累得出汗呢?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