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命好有福之人,常行这三种善事,看看你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尽管众生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但是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运气不佳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原因归结为“命运”不好。有善根的人,可能会亲近正法,试图从佛法中找出个中原因。当然,也有人落入外道,迷信所谓的“求神问卜”,希望借此飞黄腾达。《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周围的一切境遇,均由心念所感。行善作恶,都是以心为主宰,所谓的“命运”无非是心念所感得的业果。古德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命好有福,一定是心存善念之人感得的善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行下面这三种善事。其一、行善布施。一提到行善布施,很多人会有一连串的疑问,财力有限怎么布施?做善事不是慈善家的事吗?这些都是因为对佛理不明,误以为行善布施就要出钱。实际上,佛家处处都是方便之法,能布施的除了财物,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只是我们无“心”去做而已。《阿含经》中说,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除了施舍财物,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同样是殊胜方便的“培福之门”。譬如为人宣说佛法,劝人深信因果,去恶向善,这就是法布施;尊敬师长,爱护幼小,言语抚慰他人,就是无畏布施。佛经中有言:“无功德处,是大功德。”如果我们在做过善事之后,不留于口,不住于心,不以“贡高”自居,便是“无相布施”,所种福德更大。其二、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何为孝呢?《孝经》开宗明义地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说,孝之初始在于侍奉双亲;忠孝不能两全时,忠于家国;若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使得门庭增光,则是对父母的至孝。小孝为家,中孝为国,至孝立名。不过,在佛家看来,对父母的至孝,仍不究竟。因为从小孝到至孝,仍然没有脱离世间法,倘若能够在奉养父母的同时,接引父母入佛门,修福修慧,永出六道苦海,才是究竟圆满的孝。譬如,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曾回国度化生父,《地藏经》中记载,佛陀多次前往仞利天,为生母摩耶夫人说法。净宗的印光祖师说,“佛教以孝为本”,能够孝敬父母,就是耕种世间最大的福田,得福无量。其三、随喜功德。学佛修行,首先要发一颗菩提心,何为“菩提”呢?它是梵文音译,意思是“觉悟”。我们学佛,发心觉悟成佛,不迷恋于世间五欲,是走上菩提之路的开始。寺院中佛事活动圆满,最后都会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希望众生“悉发菩提心,皆共成佛道”。假如没有菩提心,怀着修一点人天福报,或者自私自利之心,很难有所成就。但是,无始以来众生就被“贪嗔痴”障碍,心量狭小,贪得无厌,尤善妒忌,这样菩提心就很难发起来。所以,佛陀慈悲为怀,施设“随喜功德”的善巧法门,在菩提心不具足,不能“代人之劳,成人之美”的时候,让众生先做到随喜。也就是说,不管别人做善事,或者事业有成就时,都发一个随喜的心。随喜就像用别人手中的烛火,引燃自己的蜡烛,即便自己没有做善事,只要发随喜的心,你就跟他平等功德。古德云:“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命好福深的人,不如说他是心善之人,心存善念,平日不离文中三种善事,自然功德无量,福报满满。南无阿弥陀佛。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