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专家 http://www.txbyjgh.com/zjjs/一直以来,我们觉得孔子是个严肃刻板的人,其实我们都误解他了,孔子是个很灵活的人。以前我以为孔子是要建立一套繁琐的礼仪,并严格要求别人都这样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一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从这里可以得出,孔子想要我们真正做到的是礼的根本,而不是礼的形式。还有儒家的孝道。每次说到孝,有人就说,儒家教别人的孝都是愚孝。其实说这种话的人,都是没有看过原著的。有一篇文章叫做曾子耘瓜。就是有一次曾子锄瓜的时候,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他的父亲很生气,一举大棍把曾子打晕了。过了很久曾子醒来,他还很高兴地去问父亲有没有事。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子便托人向孔子请教。孔子曰:“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如果你的父亲不小心把你打死了,就会背上不义之父的罪名。陷父于不义,是为大不孝啊!”荀子说过,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在《孝经》的谏诤篇里有一句话,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争子是指能直言规劝父母的儿子。在《荀子》的子道篇里说过,孝子有三种不服从命令的情况。儒家从来没有教我们盲目顺从父母的命令,而我们经常不去看原著,断章取义的去了解和批评一种文化,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批评一个事物,要先看一下他的书,看他是怎么定义,怎么说的。不去了解清楚这些,是没有资格做任何评价的。就像刚刚讲的儒家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儒家根本不是孔子的儒家,而是我们自己的儒家。我们凭着我们的好恶,凭着我们有限的认知或者某些习惯,自认为儒家是这样那样的,那都并不是真正的儒家。其实我们对儒家有这么多偏见,有部分是被历史误导了的缘故。历史上说,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社会两千年,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魏晋时期,玄学兴起,社会出现崇尚道家老庄的思潮。南北朝时期,兴盛佛教。在隋朝时期,佛教成为国教。唐朝是儒释道三家并存发展,而儒家是处于劣势。后来韩愈提出复古运动,就是因为儒家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变得衰落了,所以才要复兴它。宋明时期,儒家强势回归,后来慢慢发展到了极端。我觉得历史的逻辑性应该仅次于数学的,历史不应该出现逻辑不严谨这一状况。近代以来,儒家被口诛笔伐,其实我觉得创造儒家的孔子才是最无辜的。如果你推行一个东西,最后弄得百姓怨声载道,你还会去推行吗?在历史上,后来的儒家,很多都叫新的儒家,或者是发展了的儒家。有些后人根据自己的好恶和思维,断章取义地拿了儒家部分的思想,或者有些为了满足统治者需要而“创造”出的儒家,那根本就不是原本完整的儒家。一种文化发展到出现一定错误之时,统治者还强行推行,那这种文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儒家也就成为了万能的挡箭牌,只要借着孔子的名声,有事没事,大事小事,那都是孔子的事,孔子的形象被后人所利用。儒家和孔子,今日在世人眼里的形象,可谓是凄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