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子思、孟子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建树。曾子是夏禹的后代,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曾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宗圣”,与“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和“亚圣”孟子,四位一起配享孔庙。
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传播者,在传承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曾子拜师孔子,积极推行儒家思想。曾子还是孔子孙子孔伋的老师,孔伋又是孟子的老师。曾子的父亲曾点(字皙),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与孔子、颜回、孔伋、孟子合称“儒家五大圣人”。
曾子年幼时,常随父学诗书,伏案苦读。曾子在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的真传。曾子27岁那年,孔子73岁逝世,曾子像丧父一样,还为孔子守墓三年。孔子临终前,将孙子孔伋(子思)托付于曾子。这时的孔鲤已先孔子而去,孔子并没按礼制,强求儿媳遵守“三从四德”(“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而是尊重她的抉择,准许她改嫁到了卫国。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迂腐自私的文人,而是一位开明大义的圣人。
曾子70岁那年,得病卧床不起,就对跟前弟子们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地以保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一天夜里,病危中71岁的曾子,注意身下铺着一领花纹华丽光洁的席子,是当时鲁大夫季孙氏送给自己的。但自己未做到卿大夫,不应该铺大夫的席子,就招呼大家把席子换下来。还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曾子就去世了,享年71岁。
曾子是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曾子参与编制《论语》,撰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著作《大学》中,开宗明义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三纲”“八目”构成了“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子30岁。武城大夫聘曾子为宾师,在武城开设教学讲坛。曾子50岁时,齐国要聘为国相,楚国要任命为令尹,晋国也要拜为上卿,这都是当时几个春秋大国除君主外给的最大官职了,但曾子都没答应。给出的理由,是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子为养活父母仕于莒,也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虽然曾子有过从政经历,还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位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权贵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