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深秋凝景象,蝉噤荷残偶见霜”,今年10月8日15点22分16秒,农历壬寅年九月十三号将正式迎来寒露节气。寒露节气在每年的10月7-9日交节,此时,斗指戊,太阳刚好到达黄经度,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才变天”,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太大意的,早在10月2日10时就已经发布过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东北的秋霜也比往年提前了十多天。其实,我们从秋季的这个六个节气来看,寒露是第一个带有“寒”字的节气,也是变天最快的一个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在《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记载:“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寒露过后,露水将比白露更多,更冷,白天渐短,夜晚渐长。寒露一过,离冬天就越来越近了,古人留下的农谚告诉我们,寒露有“三怕”。并且,寒露节气可以看作是冬天的预告,预告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一、寒露有“三怕”,怕什么呢?1、怕寒露风寒露怕刮风主要是针对于农业生产来说的,老话有“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的说法。寒露时节,正值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的时期。所以,对于农作物来说,这个时期最怕刮风。另外,这个刮的风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干冷型”,一种是“湿冷型”,不管哪种风都会造成粮食粮食减产了。另外,如果冷空气提前到来,在寒露节气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下霜的情况。下霜会使即将成熟收割的稻谷不能继续积累养分,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老话“寒露有霜,晚谷受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寒露怕熬夜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记载:“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所以,寒露节气期间,最好不要熬夜,对身体可不太好。3、寒露怕“无雨”老话说,“寒露怕晴天,晴天冬不冷”,“寒露阴雨,秋霜晚”等说法。寒露为什么怕不下雨呢?下面的这些农谚里有答案!二、根据寒露天气情况预知冬天冷不冷的农谚1、寒露怕晴天,晴天冬不冷意思是说,寒露这天没下雨是个晴天,那么当年的冬天大概率是个暖冬。我们知道古代是农耕社会,粮食就是农民的命,庄稼能不能获得丰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因此,古代农民是害怕寒露这天晴天的。天晴了,冬天就暖和了。有朋友可能不理解,冬天暖和不好吗?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还真不好,因为,冬天暖和不利于土壤保墒和土壤封冻,会加重春天旱情的发展,特别容易造成病虫害滋生。这样一来,农民不仅要担心小麦年前可能会出现旺长,不抗冻,容易发生冻害。还要担心,不能够冻死虫卵和病菌,明年又要多花钱打药防治病虫害了。类似的农谚还有“晴天寒露冬雪少,来年春季雨水多”。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如果,寒露这天是个晴天,说明当年的冬天雨雪也会少,冷空气要比往年来得晚一些,降温降水也会往后推迟,反而到了春天降雨就多了。也就是说,白露是个晴天的话,当年冬天可能会出现暖冬,并且第二年春天的雨水也会多。雨水多,倒春寒的发生几率也会比较大,会使返青后的小麦和早春种植的作物发生冻害,影响产量。其实,人们是盼望着冬天能够冷一些的,冬天冷,雪就会多,雪多氮就多。小麦就像盖了一层雪白的被子,不仅能够防冻又有利于明年返青。老话“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上面说了这么多,没种过地人会感觉我说的都是废话,啰哩啰嗦,脱离主题。但是,作为常年和农业打交道的我,真的是想让农民朋友多了解一些农谚,这些农谚都是前辈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多少都有些道理在里面。类似的农谚还有“寒露天无雨,冬季雨雪多”和“寒露天若雨,冬季雨雪少”,“寒露若逢天下雨,正二月里雨雪连”等等,意思都差不多。2、寒露有雨,冬雪多;寒露无雨,冬雪少明白上面的农谚,这句农谚就很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寒露这天要是下雨,当年的冬天雨水就会比较少,雨水少,说明天气冷雪多,说明这个冬天是个干燥的冷冬。相反,如果寒露这天是个晴天,当年冬天的雨水相对较多,下雪出现的情况比较少,说明天气暖和,是个暖冬。到底是冷冻好还是暖冬好,主要取决于咱们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如果是上班的可能认为暖冬好,不用大冷天的挤公交。如果是种地的,自然希望冬天冷点,来年可以少花钱打药防治病虫害了。3、寒露无雨、百日无霜老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秋天虽然温度已经降下来了,但是还是会时不常的下场雨。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如果,寒露这天没有雨,那么接下来三个月也会很少下霜。换句话说,就是寒露这天是个晴天,接下来的温度还较高,天气不冷,是个暖冬。相反,寒露这天要是下雨了,当年可能是个冷冬。类似的农谚还有“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写到最后:还是那句话,农谚只是古人的经验总结,不是预言,不能够用来预测后来的天气情况,还是要时常留意天气预报,别理解错了。再有,我国幅员辽阔,从西北到东南,从南方到北方,跨度比较大,每个地区都有适合当地的农谚。所以,分享的农谚指不定是哪个地区的,笼统的了解一下就行了。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感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