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彦林卢凤勇胡建峰
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视礼仪?这与西汉礼学大师戴德、戴圣叔侄二人的贡献密不可分。作为戴德、戴圣的故里人,我们再三品读《礼仪》,并从戴圣少年励志求学的故事中感悟多多。
一
戴圣首先跟随叔叔戴德学习《礼仪》,为了让戴圣进一步提高学识,戴德便将戴圣介绍给了自己的老师后苍继续学习。
后苍,字近君,是西汉经学家。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曾侍奉夏侯始昌。夏侯始昌精通“五经”。后苍当时已经远近闻名,汉武帝时立为博士,官少府。后苍精通《诗》和《礼》,他还是研究《孝经》的专家。
戴圣对老师后仓讲授的礼学特别感兴趣。
一日,后苍问戴圣:“我五经皆可传授,为什么你对礼这么感兴趣呢?”
戴圣回答道:“我朝高祖皇帝制礼作乐,礼仪是儒家学者必修之学”。
戴圣便向老师讲了自己对礼学的认识。
原来,汉高祖刘邦在开国之初,宴请一些有功之臣在一起喝酒,在酒宴上这些人喝得本性显露,没有规矩。刘邦也觉得场面难堪,君不君,臣不臣,不成体统。正在刘邦苦恼之际,叔孙通替刘邦解决了这个难题。
叔孙通是鲁国人,学的也是孔子的儒学,而礼仪制度正是儒学的拿手好戏。他为刘邦制作了一套朝礼制度:天亮之前,诸侯和群臣必须在长乐宫外列队等候。天初放亮,谒者开始主持仪式,按王侯将相官阶,依次进入殿门。此时,宫廷旗帜飘扬,卫军列队整齐。众臣在引导下进入指定位置。凡是功臣、列侯及各级将军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在引导下,各级官员依次向高祖山呼万岁!礼毕,摆设酒宴大礼,诸侯及百官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词敬酒。刘邦终于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严。自此之后,汉朝有了一套遵守的礼仪。
戴圣说:“而今,正是礼学兴盛之时,我希望将礼学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内容。”
后苍高兴地说:“好!希望你能够将我的研究发扬光大。”
因为后苍知道,正是叔孙通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制定礼仪,让儒学做出改变,无疑对当时的汉朝发展有益无害;这为儒学成为主流的治国学说,同时为后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后苍为这个弟子而感到满意,便将自己在曲台奠定《《仪礼》》篇传授给了戴圣,这为戴圣后来《礼记》的编订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二
后苍讲授的《仪礼》,不仅有各种古代的礼仪制度,还包括许多儒学的内容,戴圣尤其喜欢听老师讲孔子和弟子的故事。后苍告诉戴圣,正是孔子制定的许多礼仪,直接影响了当时天下人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
戴圣对老师说:“我从小也听母亲讲过,过去人死后墓地是不堆土为坟的,而孔子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后,因为周游列国四方奔走,不能不做个标记,就在墓地上积土高四尺。我和母亲流落外地多年,所以能找到祖先坟茔前去祭奠。”后苍很高兴地说:“孺子可教也。当年孔子为了找到父亲的墓,因为没有堆土,所以孔子费尽了周折,多亏当年有位亲身参与的老人健在,才找到了父亲的墓,孔子这样做我们都来效仿,也是有利于天下人啊。”
听了老师的话,戴圣对孔子更加敬仰,他也立志要做孔子那样的人。
在戴圣编著《礼记》时,他保存了大量有关孔子及其儒门诸贤的形象刻画,以其鲜明的形象现身说法,体现了孔子儒家理想。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礼,热切地向往先王圣贤时代的清平政治,对社会的礼崩乐坏的状况甚为不满,力主行礼乐于天下。他的礼制思想在《礼记》中有着集中的深刻的反应。
戴圣写出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和道德修养以及日常生活,充分地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个良师的形象。在孔子教学实践中,他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树立了圣人贤士的典范。
《礼记》中也塑造了孔子一个智者的形象。《礼记》中的孔子博闻强识,从社会到礼乐文化,再到人自身,凡有问,孔子必能洋洋洒洒一番高论。阐述内容时,常常旁征博引,《诗》《书》《礼》《春秋》等经书在他那里如轻车熟路。孔子的智慧还表现在其洞察力的敏锐上,他对人情明了于心,,具有社会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四
戴圣不仅研究老师传授的《礼仪》资料,还从古代典籍中搜集了大量关于孔子和弟子们关于礼仪的记载。今天我们阅读《礼记》,其中记载有关“礼”的言行及事件的篇章,主要有《檀弓上》《檀弓下》,还有散见于《杂记下》《祭义》《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射义》等篇的一些片断,这些都保存了大量儒家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研究资料。
例如,在《礼记·儒行》中,戴圣明确提出“礼之以和为贵”,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崇尚和追求“和”,在今天看来,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儒家主张通过“礼”的实施来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思想。
再如,《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并进而说明“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特征,而礼制则是“小康”社会的纲纪,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建设。
戴圣的《礼记》中《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