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语:下表是我自行划分的《千字文》第五部分,主题为“生而为人的总体准则”。前面讲了“君”,说了“臣”。从这部分开始,正式进入了“民”的部分,也是对“人”的思想解析。我们在文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前面对社会政治面貌的描绘,还是接下来对民众德行操守的引导,都是正能量和正向的。这也是《千字文》作为老百姓的宣教读物和儿童的启蒙读物,年长盛不衰的最大原因。
《千字文》主题五
1、《千字文》的核心支撑是“儒学理论”
任何一本或一篇能够长期流传于世的图书和文章,除了外在的知识传输,大多是要有一定的“内涵价值”的,其最大的价值就是“民众教化”。
我们都知道《千字文》的结构和韵律很是精巧,编排起来难免耗心劳力。但作为当时梁武帝的专职文书,周兴嗣也曾撰写过无数文稿,为何单就这一篇让他“一夜间白了头”呢?
因为,梁武帝最初派发这个差事,目的是为了便于皇子们学习书法。所以,这成为了一件极为特殊的政治任务,涉及到皇家下一代的教化。
除了文章本身的知识教授外,周兴嗣还要考虑到“中心思想”的植入和传达,这才是整个任务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点。稍有不慎,可能就要犯下政治错误喽。
最终,周兴嗣秉承了源于春秋时期的较为正统的“儒学理论”,再搭配以适当的释家、道家等学说,作为整篇文章的理论支撑,这也构成了中华自古以来的治国根基。
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
2、“修身”是民众需要掌握的第一技能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盖,语气词。身发:身体发肤。四大:地水风火。恭惟鞠养,岂敢毁伤:恭,肃敬。惟,顺从。鞠:养育。养:抚育。
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千字文》隐藏着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线,这恰是源于汉代儒学经典《礼记》。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小个体,“修身”就成为了第一层级的技能。
一方面,古代儒家伦理著作《孝经》曾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种关于身体来源的说法,正好也符合生物科学的逻辑,很好理解。
另一方面,佛家学说中有一个“四大”的理论,认为人体乃至宇宙万物都是由“地、水、风、火”这4种基本元素构成的。我个人的理解:地是土壤,水是养分,风是空气,火是温度,是形成生命的必备条件。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综合两种说法,可以将人的身体和生命的来源,归结于“天地”和“父母”。基于此,《千字文》紧接着就告诫人们,要“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我觉得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对自己的身体爱惜,因为你的身体和生命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属于生养你的天地和父母。二是要对天地和父母恭敬顺从,伤害自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孝顺。
《老子》说:“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和自爱之心,同时也不自我表现和自显高贵。因此,“修身”的第一步就是“自爱”,它是所有道德准则的基础,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自爱”,也可以理解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通过学习各种道德规范,首先做一个合格的人,不逾矩不惹事,不给社会添麻烦,然后再考虑去治理家国、服务他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3、仁义礼智信,是“修身”的总体准则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五常:仁义礼智信。常:常规/常久。恭惟鞠养,岂敢毁伤:毁,破坏。伤,损害。女慕贞洁,男效才良:慕,向往。效,摹仿。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得,适合,如“得当”。忘,舍弃,如“忘私”。罔谈彼短,靡恃己长:罔(wǎng),不。靡(mǐ),无。恃,依赖。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覆,同复,再。器,度量。
自爱,不仅要爱惜身体,还要爱惜名誉。“人体”的本意,就是指“有思想的个人”,除了物质层面的形骸外,还有精神层面的思想。
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
古代儒家学说同样认为“思想先行”,特意把“仁、义、礼、智、信”这5个要素,作为人们长久要掌握的常规性道德规范——简称“五常”。
对此最好的解读,我认为是《孟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里我再补充一句:“诚实之心,信也”。
五常理论:仁义礼智信
1.仁:左边是个“人”,右边的“二”指阴阳。字面意思是,男女相爱相合可生出人。引申为,要对人亲近和友爱。恻隐之心,就是对他人表示同情和理解,符合仁的内涵。
儒家一直倡导供奉“天、地、君、亲、师”,推崇“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孔子也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仁就是爱人,其中亲爱父母是最重要的”。
{!--PGC_COLUMN--}回过头再读《千字文》中“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这句话,再次印证了“爱人与自爱”的关系:对父母之爱最好的回报,对父母恩情最大的理解,就是爱自己。
2.义:同音通“宜”字,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在词语“道义”中,“道”代表“天下通行之路”,义代表了“天下合宜之理”。羞恶之心,指要对自己不好的言行感到羞愧,要对他人不好的言行表示憎恶,符合义的内涵。
《千字文》中的“知过必改”,就是劝诫人们要有“对错之分”,做的不对的事情,不仅要心存羞愧,还要赶紧改正。而“得能莫忘”这一句则充满鼓励的意味,对于适宜做的事情,要勇敢去做,并且不要轻易放弃。
3.礼:原来部首是“示”,拿出来给人看。引申为,在他人面前要展示出敬重的言行。在词语“礼仪”中,“仪”代表“人的外表或举动”,“礼”代表“行为规范”。恭敬之心,指严肃、端庄、有礼貌,符合礼的内涵。
人分男女,《千字文》分别对男女的“行为规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在古代,女子最看重的品行是“洁身自好”,男子最高级的追求是“德才兼备”。
有说法称,这句话带有一定的“歧视意味”。我觉得大可不必上纲上线,放在当时的背景里,官场功名只对男子开放,大多数女子都是相夫教子的宿命,这是社会分工不同所造成的,有着历史的局限性。
国学启蒙,尚礼之风兴盛
4.智:上面是个“知”,下面是个“日”,也就是太阳,代表阴阳。引申为,有见识和智慧,洞悉阴阳和万物之理。是非之心,我的理解是,要弄明白一个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以及背后的逻辑,符合智的内涵。
道家代表人物黄石公说过:“圣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理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时至而行,顺机而动”。所谓的“智”,不仅要明白大道理,还要把握时机和尺度。
《千字文》中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可以这样理解:了解清楚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这是必要的。但是在此基础上,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第一,每个人都应该扬长避短,做自己擅长和适合的事情。第二,也不要走了极端,比如拿别人的短处伤害人家,比如仗着自己的特长就高傲自大。这两点都做到了,才是真正的智者。
5.信: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顾名思义,言论应当符合人的本心。正如《墨子经》所说的“信,言合于意也”。诚实之心,指要说真话、做实事,不要表里不一和居心叵测,符合信的内涵。
真诚的人,才能让人信任和依靠。《千字文》中的“信使可覆,器欲难量”,给人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要经得起时间的反复考验。二是心胸还要足够宽广,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暗藏害人心机,同时对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也不要耿耿于怀。
商鞅,立木为信
综合来看,《千字文》中的“五常”理论,贯穿全文这个价值观念导向,在我自行划分的10个主题共句中,都有集中体现。这是每一位个体“生而为人”要学的第一课,也成为了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身体烙印和人生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