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山东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了相对集中的元代壁画墓,这些墓室多是地主、商人等修建,其壁画内容为深入了解元代社会生活、服饰、思想观念等变化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证据,山东作为元朝的组成部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墓葬资料的研究,尤其墓葬壁画的研究更能体现这种地位。本文在尽可能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壁画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新的研究尝试。
墓葬的特点及时代。山东地区元代壁画墓分布相当有规律,集中在济南、章丘和淄博等三地,全部是元代中后期墓葬,墓葬形制为类屋式建筑,在墓室平面和墓葬制作材料上存在着差异。从这些墓葬的分析研究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其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了解山东地区同周边地区的联系。墓葬壁画的认识。具体通过内容、布局和特点等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山东地区元代墓葬壁画。对启门图、墓主人夫妇的形象和活动图和孝行故事图等典型性壁画内容分析。山东地区元代墓葬壁画中的启门图同内蒙古和陕西等地出现的同类图像存在相似之处,但就启门图装饰表示的含义存在许多差异;山东地区元代墓葬壁画中墓主人夫妇的形象和活动图是说明山东地区重要历史地位最有力的证据;对于孝行故事图本文从其产生,发展、逐渐成型到定型的过程,理清其脉络,说明山东地区元代壁画中孝行故事图的出现不是孤立的。
壁画墓产生的背景。首先是对壁画墓产生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山东地区壁画墓发展历程,指出山东地区元代壁画墓的出现有历史的渊源。其次从社会经济发展、儒学官学化、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山东地区元代壁画墓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最后是壁画墓的衰落。山东地区元代壁画墓同全国其他地区壁画墓一样,元代中后期走向衰落,元末明初,退出历史舞台。
孝行内容起源于战国,发展于汉代,秦以前就有《孝经》问世。孝子图像自汉代开始出现,历千年不衰,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有以下几处:(1)山东嘉祥武梁祠④所见孝行故事有:闵子骞芦衣赶车、老莱子斑衣娱亲、丁兰刻木奉亲、董永卖身葬父、韩柏榆、鲁义姑等单体石刻形象。(2)山东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⑤共三幅孝子图像。分别为:“孝子赵荀”、“孝子丁兰”、“沙公前妇子孝敬后母”等图像。(3)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⑥中室的南、西、北壁上均绘有孝子故事题材的壁画,有故事情节,并有榜题可以辨识:“闵子骞”父子、“曾参”母子、“丁兰”、“孝子”等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人物题材上更加丰富。孝行故事在这一时期的盛行与当时的大族门阀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族自成门阀时,为了巩固集团利益,必须维持族内的团结一致,孝的观念起着很大作用⑦”考古发现有:(1)河南邓县南朝彩色画像砖墓⑧,孝子壁画二则:东壁第二柱为“郭巨埋儿”和西壁第七柱为“老莱子娱亲”。(2)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⑨,墓室后室甬道西侧彩色漆屏风,屏风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多样,有舜和李充二组孝子题材的图像。(3)宁夏固原北魏墓①彩绘木棺,木棺的左右两侧各绘一排孝子图。右侧内容保存较完整,为舜和郭巨的故事。左侧画面残缺严重,存三段,内容是伊伯奇和蔡顺的故事,均有榜题。
隋唐时期儒家孝道思想与佛家思想有所结合,在佛教石窟寺院中出现了报恩经变的内容,在隋唐的壁画、线刻、绢画等艺术作品中,尚很少发现有关孝子的图画。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进一步融合,在晚唐至宋初的经卷文书中,却可以发现“二十四孝”的名称②。“唐代孝子故事已经形成类似二十四孝的系统,还可以在敦煌卷子中找到旁证”。“敦煌写本中共发现五卷《孝子传》,后代二十四孝中主要人物,在这里都有出现。如:舜、蔡顺、老莱子、闵子骞、曾参、郭巨、丁兰和王祥等”
孝行故事在宋金时期逐渐成型,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有连续的带有故事情节的二十四孝图像,并被大量用于装饰墓葬。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有:(1)河南孟津宋张君墓画像石棺④,棺帮后半部和后挡阴刻孝子图15幅,依次为丁兰、王武子妻、姜诗、丁兰、舜、董永、赵孝宗、王祥、鲍山、老莱子和曹娥等,这是成型的“二十四孝”首次出现。(2)河南新密市平陌宋代壁画墓,墓室东南壁绘有赵孝宗行孝图,东壁右侧绘鲍山行孝,左侧绘王祥卧冰等孝行故事图。(3)山西长子县石哲金代壁画墓、山西闻喜县金代砖雕壁画墓、山西长治安昌金墓⑧和山西长治市故漳金代纪年墓等金代墓葬中均有孝行题材内容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