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由来已久的声言的等级制度,最早出现在《摩奴法典》中。这部法典将印度的人们分为四大等级,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四大等级构成了印度的整个民族,根据神话记载,导致很多人认为种姓制度的创造者是印度神梵天。
其中高种姓的婆罗门是梵天的头,这个种姓绝大多数是宗教神职人员,或者是老师以及高层的知识分子。而刹帝利是印度的第二等级,这个等级在神话中来源于梵天的两个臂膀,刹帝利是国家统治者的象征。
他们统治着一个大型的国家机器,为婆罗门服务,但是这个等级却统领第三和第四等级。第三等级就是吠舍,这个等级是梵天大腿,这个等级其实说白了就是印度的平民阶级。然而最低的等级则是首陀罗,这个等级是源于梵天的脚。由于这个等级的地位最低,因此从事一些卑贱或者不入流的工作。
众所不知的是,除了以上四个等级以外,在印度还有另外一个等级的存在,然而这个等级并不在这上述之列。由于等级过于卑微,因此被称为是“达利特”,这个等级通常被称为不可接触者,其实说白了就是封建社会里面的奴隶,他们从事着更为低贱的职业,终生与上层阶级都无法交流。
以上这几大等级始终围绕着印度社会循环往复的继续发展,每个等级就相当于一个封闭的环,每一等级里的人们在交流的时候,都在本等级之类进行。
然而印度本身距离我国接壤,而且同样是文明古国,那么这就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印度这种严格的种姓制度,却没有在相邻的古代中国出现呢?
其实几乎在每个地方的古代社会,会都有着等级制度。只不过,每个国家对于这些等级制度的严格程度并不相同,在我国古代也有这种等级制度的存在,并且这种等级制度最早就出现于奴隶社会。所谓的奴隶,就是一些没有人身自由权,终生接受上级社会的剥削,并无偿给上级社会劳动的人。
这个等级颇为像印度的首陀罗和达利特阶级。而在我国奴隶社会里还产生过严格的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发明则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父权制度。其中以宗法制度为代表,则可以明确地看出来这种制度是按照父权家长的血缘关系、亲疏大小分配国家权力,以此来建立世袭统治,并统治国家机器。
不过这种制度最早的时候在夏朝就有了雏形,经过商朝的发展,到周朝的时候才正式的定论,所以这种制度里,君臣父子都围绕着等级层层划分,并有了严格的礼教尊卑。在《孝经》中有:“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说白了就是臣子侍奉君主要按照忠孝来行动。
这个制度中,处于最上面等级的则是天子,之后就是诸侯,接着就是士大夫或者上卿,再往下就是士,再次等则是平民,而下面则是奴隶。这样一看,似乎和印度的种姓制度颇为相似。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候,由于诸侯混战,各国都想称霸中原,而在这些诸侯国中,秦国为了能够一统天下,则实行了多次变革,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这个变法中,则将这种世代相袭的世卿世禄制一律废除,并且为了能够鼓励老百姓加入自己的队伍,实行奖励军功,因此这些通过战争而起身的新贵族,则开始了与这些旧贵族对立的情形。
从此,世卿世禄的等级制度开始被打破,而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则进一步瓦解了这种等级制度。要知道,科举制度是平民阶级能够跻身于上流阶级的最佳途径,这种制度的产生,也使得我国较为死板封闭的高门贵族等级就都开始有了较为良性的循环流通,各等级之间也互相转换,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王侯将相,而只要不努力,人人也可以沦为草民。也因为如此,我国才不会像印度那样陷入那种愚者自证的怪圈之中。
相对于印度这种封闭的等级怪圈,我国虽然还有一些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残留,比如在民间男尊女卑观念依旧还没有彻底消除,但是男女平等早已金从法律上得到了承认,从这点来说,我国确实要强于印度。
而古印度曾经的地理位置较好,很少有战争发生,也就不存在调动平民的情况,所以也就不存在类似的大变革行动,这也导致几千年过去,印度的种姓制度依旧存在。
参考资料:《孝经》、《摩奴法典》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