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寿山国学旅行体验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聚寿山的最后一天,山里下起了雨。

细雨如织,从书院门前的大看台,一直湿到了远处山谷高高耸立的佛塔尖。

一眼望去,绵延的绿色之间,点缀着几点楼阁的红色,剩下的全是不同深浅的绿。

远方山上的雾气,好像颜色也比刚来时变得更深了一些。

我们原定的拍摄任务是在最后一天完成的,一行六人,乘着老师开的观光车,从最北边的福宝阁开始,围着整个山谷转了一大圈。

老师车速很快,我很担心如果他一失手,我们会不会冲出围栏掉到山谷下面去。

两旁的松树疾速的往后奔,双手撑开,感受风飒飒地穿过手掌,舒适中也渗透着些许寒意。

细想在聚寿山的这几天,每天都过的很充实很欢乐。但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产生适应这里节奏的感觉时,却是在这最后一天。

虔诚地拜了寿宝阁,希望父母家人健康长寿,也默默对着喜宝阁院子里的合欢树祈祷,赶快遇到一段良缘。

我一直很喜欢城市,便捷的地铁,繁华的商圈,一场接一场精彩不停的音乐节。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许多新鲜又刺激的事情去做。

在聚寿山却要遵守戒律清规,说话做事要谨慎小心,不要因为自己的某个不好的行为而冒犯到住在这里的神灵。

这里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放浪形骸不属于这里。

但是又会让我觉得,如果能够一直生活在这里,也许会找到更大的自由。

摆脱了一切欲望贪念,只顾苦修人生真谛,这样其实也很好。

在聚寿山,更多的是一种威严下的紧密和束缚。吃饭要止语,衣着要端庄,说话不能太大声,见人要鞠躬说老师好。

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得时刻记得约束自己。

当一个十几岁的老师躬着身子给我递碗筷时,我也下意识地赶紧鞠躬说了好几声谢谢,因为害怕剩饭,所以并不敢拿很多,那天晚上饿着肚子失眠一直到晚上两点。

要知道在学校嘴巴是一刻都会不停的。

从吃第一顿晚餐是的战战兢兢,到最后一顿早餐时对于空盘这件事的轻车熟路,我们对于“惜福”有了全新的理解。

每顿饭无论吃的有多撑,最后都有一个用馒头刮盘子里菜汤的环节,大家一起分着吃光平时不喜欢的芹菜胡萝卜,嘴上说着不愿意行动上却切实贯彻了“有难同当”。

小到珍惜每一粒米,每一株菜,大到珍惜眼前幸福优渥的生活。这是聚寿山的芹菜教给我们的道理。

我们对于国学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华文明的根基,仍然源自与这些浓缩了几千年精髓的传统。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维护这些传统。

中华国学的大道智慧,也不单单是读几次《大学》、《孝经》就可以参悟清楚,他们给予我们的人生启迪与引导,也需要在人生旅程中去慢慢理解的。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聚寿山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带给了聚寿山什么。

吃了这么多天的素之后,我们这一行人是真的有变化的。

学着对食物更加珍惜,对人与人关系的重新思考,学着和古人一样恭敬与谦卑,努力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

研究生姐姐们也从开始时在车上的静默不言变得熟络,甚至在分别时都互相约好下次见面要一起吃火锅。

那层在初次见面时隔着的厚厚的膜,也似乎被山里的晚风吹散了去。

我很喜欢际遇这个词。

我一直相信在我们人生之旅中,这些在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变化里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上天注定的。

他们让我们知道一些东西,收获一些东西,这些都是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的存在。

我也感谢在聚寿山相遇的一切,能够让我们对于人生有这样全新的思考,而这就是聚寿山之行带给我们的。

本期作者

图片/温度传媒

编审/冯椰冉

终审/黄晴老师

至于我们带给了聚寿山什么

我尝试着把“惜福”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