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中的孝顺人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话来自于孔子。它的意思是说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父母赠予的,不敢有任何的损伤,故要好好地爱护。

它起源于虞夏时期,

在《吕氏春秋·孝行》中也有明确地讲:“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甚至,从章太炎对孔子《孝经》思想的评价可以看出,这部经虽是孔子的言传相教,却是当时夏时期的礼法,它不仅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可以教人们成为圣贤之人。

父母从小把我们拉扯大,虽当时的生活条件不好,但他们竭尽全力地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别人有的自己家的孩子也不可以没有,即使没有也要让自己孩子的生活条件过得去,这就是父母,从来没有亏待过我们的人。所以当他们渐渐地老去时,在这时正是我们要报答,要尽孝的时候。这也是子女的本分事情。

一,孝顺是做人的根本

可是从现今来看有这样一个案例。

在某个县城里有一位78岁的老人家,她含辛艰苦地养大了七个儿女,孩子们都不愿意养他,万般无奈下只好去要饭。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她的儿女们看到她要饭的情景时,竟然当没有看到一样,没有一个人上前去问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在饥饿中挣扎。

此事情引起了周围邻居的愤怒,民众们分分钟钟的都在讨论着这些不孝子。甚至有些人提议拉他们到劳改局去深造深造,重新做人。

在《劝子歌》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十月怀胎,三生报答经”。

父母的恩泽大于一切,有时候尽孝都难以报答父母之恩,怎么还能忍心父母去受苦呢。在这里给大家将一个有管孝顺父母的故事:

古代的时候有一对年起的夫妇,他们都不孝顺自己的母亲,这天她的丈夫要去地里干农活,就对他的媳妇说:“中午不回来吃饭了,让那个九十多岁的老母亲给我送到地里去”。他媳妇一听可乐了,终于没有白吃饭的人了。

可当他走到地里的时候,看到两只鸟在捕捉食物喂一只老鸟时,他停住了脚步,暗想连鸟儿都懂得孝顺,何况我是一个人呢。想着想着泪流满面。就一鼓作气,拿着锄头锄地去了。当正中午时,他年迈的老母亲挑着担子,为他送饭来了。他一看到母亲,就急忙的想去迎接,可老母亲以为送饭晚了,儿子要过来打他了,正在这时看到身后有一棵大树,连想也不想地冲了过去最后可想而知。

显然,以后这夫妇二人想洗心革面也晚了。

所以尽孝要趁早,别给自己留遗憾。

二,孝顺之境

尽子女义务

对于孝养父母,老舍曾说:“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香,却失去了根。”

我们尽孝最基本的准则,就是要做到赡养父母,尽到子女应有的义务。万万不能有父母是累赘的想法。

孝敬父母

在《论语·为政》中有记载:子游问孝,孔子说:“如果只是养父母就算孝顺了,那小猫小狗和牛马也有人养、也有人喂食,如果只是养、对父母不心存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分别呢?”

所以要用恭敬心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可以耍小性子或者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给父母看。

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言语行动,别给老人留下伤疤。

用智慧去养父母

如今的父母可能就像小孩子一样,有时候我们不能完全地随顺父母,但可以委婉地避开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围,不可以用面带杀气的样子去凶父母,纵使他们以前对自己有多么的不好,我们也要学会善待父母。做一个善良的人,一定会有惊喜随其后的。

三,珍惜父母之缘

在心静的时候,可以想一想,父母和我们相聚的时间还剩下多少?

短短的人生,父母在世时,一定要珍惜与父母的缘分,要懂得感恩与知足。

放下自己种种的不情愿,为自己打开另一个通向善业的通道吧!

在众多的善业当中,孝顺是排在第一的,如果一个人连孝顺都谈不上的话那他的人品一定有问题。

所以孝顺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无论父母以前对我们做的或要求的有多么的过分,但是我们依然春风笑迎。不失做人的礼态。

尽量的去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孝悌为首务,这样子做,最终你的人生会更加顺利与幸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