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创作者:历史中外传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百家号历史中外传,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述的历史是后汉文人史。自从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大儒,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述的也是一位大儒,他叫许慎。
“五经无双”的许慎为什么将汉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许这并不是他的初衷。许慎既然著有《五经异义》,说明他最初是专注于经学的但在研究经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各家各派对《五经》的理解和阐释大相径庭,而文字恰恰是产生分歧的重要源头。既有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比如孔壁发现的古文(据王国维考证,许慎所谓古文实际是战国时东方各国使用的文字,见(《观堂集林》卷七)
与秦代流传下来的篆文以及汉代经师传抄所用的隶书形体不同,又有出于对同一汉字的不同理解。更有甚者,些“俗儒鄙夫”根据隶书字形,任意拆解汉字,说什么“长”就是“马”上加“人”的意思;“斗”就是“人”拿着一个“十”;“虫”字就是中间弯曲的意思。廷尉解释法令,也凭着拆解字形来曲解刑律,将“苛人受钱”的“苛”字解为“止句”,意思是将人禁止,然后钩取他的钱财。其实,“”是“呵”的假借字,“呵人受钱”是有治人之责者受人钱财的意思。俗儒将“苛”字误写成上“止”下“句”,又做出上面的解释,完全背离了真实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由此许慎认识到,文字乃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只有把文字的准确意思搞清楚,才能正确理解《五经》的真实意义。研究文字的学问并不是从许慎才开始的。《汉书·艺文志》就载有小学十家,共四十五篇,列于“六艺”和《论语《孝经》之后。小学就是文字学。许慎的序文与《艺文志》中的说法雷同之处很多,可能就是直接承袭而来,其中关于造字方法的“六书”名称也基本相同。《史籀篇》相传是周代教授学童用的字书,是用大篆书写的著名的《石鼓文》就是传世的大篆作品。
秦时,又有李斯、赵高、胡母敬所作的《苍颉》七章、《爱历》六章、《博学》七章,是用小篆书写的小篆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政策的成果,在大篆的基础上省改而成。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但这时又有一种新字体——隶书出现了,相传它的创作者是下杜人程邈(许慎序文有误,可能是传抄过程中造成的),为了适应“官狱多事,苟趋省易”的需要而出现。前汉一朝,基本上小篆与隶书并行;到了后汉,则隶书大行,篆书逐渐退出。到了许慎的年代,不懂文字常识的儒生甚至认为隶书就是远古仓颉所造的文字。
前汉初期,民间书师将《苍颉》《爱历》《博学》三篇文字融在一起,以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统称为《苍颉篇》。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有《凡将篇》,汉元帝时史游作有《急就篇》,汉成帝时李长作有《元尚篇》,都取字于《苍颉篇》汉平帝元始年间(1-5),扬雄在《苍颉篇》的基础上剔除重复,网罗新字,创作了《训纂篇》,共八十九章、五千四百三十字。后汉时,班固又将《训纂篇》增加了十三章,总章数达到一百零二,总字数达到六千一百二十班固认为,这六千余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
前面这些著作,除《急就篇》外,全部失传了。就可以见到的《急就篇》而言,它只是将不同的汉字稍加归类,比如姓氏、服饰、宫室、器物、虫鱼、音乐等,编成押韵的句子,便于学童记诵;没有注音,也没有释义,要认识这些字,还得老师一个一个地教。它的性质就是一部识字课本,而不是字典。在许慎之前,还有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尔雅》,《汉书·艺文志》归入《孝经》一类,有三卷二十篇。《尔雅》大致形成于战国到汉初之间,收集并阐释了很多先秦古籍中的词汇,但它是解释词汇的,是词典而非字典。
许慎既然“五经无双”,又熟识古今各种字体,还曾参与永初四年()的东观校书,这为他编撰《说文解字》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那么,许慎的《说文解字》与前人相比,有哪些不凡之处呢?首先,《说文解字》收录的字数进一步增加了。《说文解字》收录的篆文共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所谓重文,就是一字多形,籀书、古文以及其他异形文字与小篆的写法不同。不算重文,《说文解字》就比扬雄、班固编辑的《训纂篇》多出三千二百三十三字。在大汉朝,扬雄、班固都是顶尖级的学者但是很明显,许慎的文字学造诣在二人之上。
其次,许慎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体例,将这些字按照形体规律组织起来,然后解释字义,标注字音,使人能够按照汉字的形体进行查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这是许慎最伟大的创造。他设立了五百四十部,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同属一部的字又按照意思相近的原则排列起来,也就是他所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现在看来,这五百四十部分类法还比较粗糙,查起来并不方便,但它毕竟是一套可以查询的系统。
小编认为虽然现代汉语字典的部首查字法比《说文解字》精密了很多,但是倘若追根溯源,并没有脱离许慎的套路,还得感谢许慎的开创之功。如果说仓颉创造了文字,那么许慎就是对这些字进行了解释和定义。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