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族有着自己的姓氏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点,便是家风族风都讲究守“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最深层最根本的基础,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黄家人也因为“孝”道而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典范,比如“二十四孝”中的黄家先辈黄香和黄庭坚。
在当今社会,黄家人也应该思考“孝”道的表现形式,现在的很多子女总以为过年过节买件衣服,送瓶酒,给点钱,就是尽了孝,实则却是相去甚远。事实上,黄氏家族的“孝”道总结起来有四个层次,即“养亲”、“无违”、“恭敬”、“脸色”。这四个层次并非随口而出,而是历经无数人的智慧,经过千年的历史,一点一滴沉淀出来的。
第一层次:“养亲”
《孝经》中讲:“夫孝,德之本也。”中国传统的美德有孝悌之意,即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和关爱幼小。“德”的内容保罗万象,而却单单以“孝”为本,可见“孝”的地位之高;而“教”字,也是由“孝”和“文”二字组成,可见教育的根本是建立在孝道的人伦基础上。
我们黄氏家族在“孝”字上可谓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家训还是家规中,均有许多对孝道的记载。在过去,如果有人不赡养父母,便会受到千夫所指,可见,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就建立在物质层面上的赡养。赡养父母是最低最低的要求,从物质上保障父母的生活,这一点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而这也被写进了法律,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要求,更是法律底线。
第二层次:“无违”
所谓“无违”,并非是让子女事事都依着父母,真正的含义是“无违于礼”。我们必须承认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因为学历、年龄、观念的不同,子女与父母肯定会有意见不合的地方,而父母不会永远正确。在子女与父母意见相左时,作为子女应当与父母心平气和的交流,而不是大喊大叫。
这个层次要求我们在对待父母时,处处有礼有节。父母有错的时候,子女应该纠正父母的错误,耐心与他们解释,即便他们不听,子女也不能冲着他们发脾气。同时,作为父母,同样要对子女做到“无违于礼”,凡事商量着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黄家家规的第一句“父慈子孝”。
第三层次:“恭敬”
这个层次要求黄氏家族的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敬,这属于孝道的较高层次。物质上的赡养容易做到,遇事不发脾气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改变而做到,但从内而外的恭敬却没那么容易。从小到大,总会有父母的做法让自己觉得不好的地方,这些小事有时就像一粒一粒的小沙子,凝聚成一个小小的心结,而长大之后又不好意思往事重提,便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发达,父母往往并不缺乏物质保障,而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显得更加重要。也因此,这对黄家人的孝道便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内心上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一举一动发乎本心,表里如一。而能否做到的关键,便是在于是不是敢于和父母吐露心声,坐在一起聊聊往事,或许在谈笑间,心中的疙瘩便会消散,父母子女的感情更加亲密无间。
第四层次:“脸色”
“脸色”是黄氏家族孝道的最高境界,其内涵并非是给父母脸色,而是长期保持对父母和颜悦色。子女从小由父母生养,或许习惯了在父母面前任性一点,自主一点,尤其是自己工作压力大,心情起伏不定时。子女常认为能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自己就已经很孝顺了,基本上不会思考自己对待父母的脸色。
无论是开心、愤怒、悲伤,自己的表情也时时刻刻牵挂着父母的心弦,要数十年如一日对父母和颜悦色,那是极其困难的。对陌生人礼敬有加,而对父母则常常随心所欲,这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想一想,是很令人惭愧的事。人的内心常常直接反映在脸上,如果自己对至亲都经常凶神恶煞,又怎能说自己是个好人呢?要真正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的对父母和颜悦色,则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敬爱父母,而这样一来,需要的耐心便可见非凡了。
在当今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而“孝”道却是有退步的,这就显得我们黄家人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尤为重要!我们黄氏家族向来以“孝”为先,黄家的这四个层次的“孝道”,你自认为已经做到哪一境界了呢?欢迎留言与宗亲们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得。
(本文系黄氏家园创作,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
如发现侵权行为,将追究相应经济与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