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是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被称为宗圣,他非常注重孝道,很有内省能力。他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承诺,老师所传授的学问是否已经熟习?”
他本身很有颖悟能力,对孔子的学问又笃信笃行,比一般人更能下笨功夫,或者说是下硬功夫。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一个人的修养境界就能够从外表形态上展露出来,走路的动作和神态都是不一样的。孔子能够看出曾子所修炼到的火候,他同时也看出了曾子身上还有卡点,就像是任督二脉还差一丁点没有打通。
于是,孔子叫住了曾子:“曾参,你知道吗?我的道是由一个“一”贯穿起来的。”曾子是有慧根之人,老师的稍稍提点,他就通透了于是回答说:“嗯,是的。”
孔子与曾子的心传就像是佛陀和大迦叶的正法眼藏拈花微笑。旁边看到这一幕的同学不晓得他们打什么哑谜,就私下里问曾子:“刚才你跟老师说的是啥呢?”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高深的圣人之道很难用语言来解析,三言两语更无法说明白,面对这些同学当前的水平,说出来他们也未必能理解。曾子就说“老师所说的道,不过就是忠诚和恕道罢了。”对面前的同学的水平,能够做到忠诚和恕道已经很了不起了。《论语》中的原话是这样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至于孔子和曾子说的“一以贯之”的“一”,到底是什么东西?曾子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并非是圆满的解析,翻遍《论语》这部书,还有一次提到“一以贯之”的是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可是那次他们完全是打哑谜式的心传,两人都完全没有解析半个字。
跳出《论语》这部书来看,曾子作为孔子学问的传承者,他还写了两部书,就是《大学》和《孝经》。
《孝经》所讲的孝并不仅仅是侍奉父母的孝,而是推而广之。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曾子所说的“孝”并非只是赡养父母、对父母好如此简单,而是一整套修身行事的做人处世法则。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处事。所以古代能够“以孝治天下”,并说“百善孝为先”。
再看曾子的另一本书《大学》,论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原先它只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儒理学家朱熹把它抽取出来单独成书。尽管我们现在的社会跟古代已经有非常大的变革和不同,然而不管怎么变,人还是离不开人与自己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与工作的关系、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那还是逃离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框架范围。
也许有人认为在公司单位上班就不在修齐治平的框架中,其实这是误解,没有彻底理解修齐治平的意思。古代所指的家是一个大家族,并非是我们现在的几口之家的小家。治理如此一个大家族,相当于今天治理一个单位或公司,小到几个人,大到数万人或更多,都可以理解为是齐家。所以齐家的意思包含了齐小家还有管理公司单位。
回到“一以贯之”的“一”,用另外的词汇可以说就是孔子之道,或者说是圣人之道。而在《大学》的开篇就是说“大学之道”,“大学”是指大人之学。《易经》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大人与圣人是相近的意思,所以孔子的“圣人之道”也可以理解为就是曾子的“大学之道”。这样“一以贯之”的“一”就是曾子所著《大学》的宗旨,也就是开篇那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硬要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那其大意就是:大学的宗旨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广泛地亲爱他人,在于修炼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在王阳明的《大学问》里有对大人的解析“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这里其实是结合了孔子和孟子的理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王阳明又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又说:“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然则,“止于至善”就是把“明明德”和“亲民”两方面都做到极致的意思。
根据体用一原,明明德就是大人(圣人)之体,亲民则是大人(圣人)之用。即体而言,用在体中,即用而言,体在用中。对体与用的解析,打个比方,玻璃可以做成玻璃窗、玻璃门、玻璃杯子、玻璃镜子等。玻璃就是这些窗、门、杯子、镜子的体,从体的角度而言,它们是一样的,都是玻璃,用可以体现在体中;而窗、门、杯子、镜子都是玻璃的用,体也可以体现在用中。
这样“一以贯之”就是“大学之道”,或者说是“明明德”,因为“明明德”就是大人(圣人)之体,根据体用一原,它已经含摄了“亲民”之用。
传播儒道佛国学传统文化。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