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中,君臣民拟父子架构的统

在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国家存在着君王、官员和百姓三类角色。

君王与官员之间有着“君父”与“臣子”的称谓,官员被百姓称为“父母官”,君王、官员和百姓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这种称谓表示了三者之间有着“拟父子”的身份关系,这种如同家庭中的亲属一般的“拟亲属”身份不仅拉近了君臣、君民、官民关系,而且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和谐基础。

以“父子”相称的君臣

古代的君王与官员一般都是以正式的官职称谓相称,但是私下里也有君王对官员称“臣子”,官员称君王为“君父”。

《史记》索引中有言:“虽君父之尊而不夺臣子所爱,使移其本意,是不能得也。”即使是君王得尊上威严也不能改变臣子的意愿、改变他的心意。《尚书》有言:“天子做民之父母,以天下为王。”

就是天子应当把自己当作百姓的父母,通过这样来成为天下的君王,即要求君王需要将天下百姓,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养育和管理,才能管理好天下。将君臣称谓比拟为血缘家庭中的父子,将君王的身份比拟成父亲,表现了臣子对于君王的格外尊敬,这是受到了宗法文化的影响。

不仅是君王与臣子在称谓上有着拟宗法父子的色彩,而且在君臣之间行为上也有着拟父子的色彩。

首先,在服丧制度中,是由亲属为死去的亲人披服守孝,斩衰是由儿子谓父母、妻妾为丈夫或者父亲为儿子服丧三年的礼数。而在秦朝规定,臣子与百姓要为天子服丧三年,不准饮酒吃肉以及婚娶;在汉朝也规定了“率天下为天子修服三年”。

服三年之丧本是亲属之间的恩情进行的悼念之礼,官员百姓也为皇帝服丧三年,这便是将君臣关系比拟为了父子关系,便是要求臣民百姓要像爱戴自己父亲一样尊敬皇帝。

其次,在古代社会,儿子不能说教父亲,因此便有“子为父隐”,即父亲出现问题,儿子应当为父亲遮掩,而不应该告发,维护父亲的权威,这是符合孝的理念的《唐律疏议》。也称为亲亲得相守匿,禁止了亲属之间的相互控诉与作证,从而保护了家庭内部的伦理秩序。

子为父隐一方面是儿子的孝行,一方面也符合了法律的规定。孔子还认同“臣为君隐”,当君王出现问题时,臣子也要为君王遮掩,这能够维护君王的权威。从“子为父隐”到“臣为君隐”,同样也是将君臣关系比拟作父子关系。

“父非,子不忤”,即使父亲有过错,做儿子的也不能忤逆父亲,这体现了宗法制度下的家长的权威,要求儿子要对父亲绝对的尊敬。“君非,臣不弃”,君王有过错,臣子不应该自顾其身,而应该遵从君王为他做事。

从“子为父隐”到“臣为君隐”,从“父非,子不忤”到“君非,臣不弃”表现了父亲对于儿子及君王对于臣子的绝对的权威,臣子应该像遵从父亲那样对待君王。不仅是从称谓、丧礼或是行为上,都体现出了君王与臣子之间是一种如父亲与儿子般的拟宗法关系。

移孝作忠

关于“移孝作忠”这一说法可以追溯到《孝经》: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子女在家对父母尽孝,便可以将它移作对于君王的忠诚;在家恭顺兄长,便可以将它移作对于长上的顺从;在家做事有条理,便可以将它移作对于政事的处理。《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对于庶民百姓的孝,便是侍奉、善事父母,对于臣子、士大夫来讲,他们将对父母的“孝”的方式对待君王便是“忠”。

《孝经·事君章》对臣子劝谏君王有记载:“以孝事亲,可谏;以忠事君。亦不是愚忠,也可谏。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儿子在家侍奉父亲,对于父亲有过错的事情可以劝谏,臣子为官对于君王孝忠,这种忠并非愚忠,同样对于君王应当劝谏。

因此,君臣、士大夫入朝做官,就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君王献计献策;在退朝时,臣子也应该对于君王的过失进行劝谏,来使君王进行改正。

唐朝的魏征对唐太宗的劝谏之言多之又多,魏征正是“移孝作忠”的典型。“在家为孝子,入朝为忠臣”,在家作子对父亲要尽“孝”,当入朝廷为臣这种“孝”便转化为了对君王的“忠”,将儿子对于父母这种血缘而来的天然感情上升为了政治上的忠诚于国家,这是对于臣子、士大夫的“孝”含义的延伸,这么看来“忠”和“孝”就是一致的,因而儒家也称此为“忠孝合一”。

“忠”的本意是对待人要忠诚,是一种对自身品性和待人之道的规范。孔子为首的儒学家,将“忠”的含义延伸,在忠的修养过程中将教化与学,待人与对己融合,不再局限于个人,扩展人际关系到整个社会关系的调整。

从而,“忠”这一道德规范就能从个人立身规范转化为从政的规范,进而能够被应用到出仕为政称谓君臣关系的准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尽心尽力,以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精神,是将个人放射到国家、天下之中,超越了个人的的私欲,将国家的兴旺发达放在第一位。

士人忠于国家,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忠心为国家、为君王做事,才是以为忠臣。臣子对君王的“忠”,并非是对于君王个人的认同,是对于君王代表国家权威的认同,是对于君王代表国家的尊重与敬畏,这是因为君王是国家的家长,如同父亲在家庭内一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官员、臣子之间的关系,在完成“孝”到“忠”的转化后,“移孝作忠”的理论为政教秩序提供了指引。在家庭层面上,“孝”是父子关系维系的纽带,促使家庭成员的和谐有序;从国家层面,“移孝作忠”,维系了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君王臣子关系和睦,君王的统治才能牢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