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孝顺父母,从哪里开始

为什么王阳明将“孝道”排在德性的首位?

难道仅仅是因为“百善孝为先”吗?

《孝经》第一章,讲了这么一段对话。

有一天,孔子在家中闲坐,弟子曾参(曾子)在一旁侍奉。

孔子说道:“古代的圣贤有至高无上的品德,他们能掌握最重要的万事万物之理,以使天下人归顺,人民也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人们无论身份地位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不会有不满的、抱怨的情绪,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曾参一听,觉得老师讲的道理很深,立即肃然起敬,站起来恭敬地向老师问道:“弟子很愚钝,还望老师赐教其中的道理。”

于是,孔子讲出一段经典的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认为,孝道似乎听起来范围很广,但做起来并不复杂,从爱惜自己开始。

因为但凡一个人的身体,从一根头发开始,到一点皮肤,都是父母赐予的,不去损伤它,其实就是做儿女的体念父母的生养之恩,保全自己的身体,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建立自己的高尚品质,为众人所景仰、为社会所需要,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名誉传颂于当时,而且还可以使其美名传播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都会因崇敬之心对待,世人也会对其父母教养的贤德而大加赞赏,这样,父母就因为儿女的德行而荣耀万千,这便是孝道的最终完成。

也就是说,青少年努力学习,侍奉双亲,到了中年,有所作为,以此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扬名显亲,让父母感到荣耀,这便是立身,便是孝道的圆满。

实际上,《孝经》的由来,便是孔子因曾参而作。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记载了这个缘由。

曾参,鲁国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从小就特别孝顺,孔子因此而作《孝经》。齐国曾经想聘请曾参为卿大夫,他拒绝说:“我的父母已经年老,需要我照顾,但是享用别人的俸就要替他人着想,忧虑他的事情,所以我不忍心离开亲人而受别人差遣。”

曾参的继母对他不够好,但他仍好心赡养继母;曾参的妻子因为没有将藜羹蒸熟而影响父母吃饭,就被曾参休掉了。有人问道:“你妻子并不在七项被休的准则之列,为什么要休掉妻子呢?”曾参说:“蒸藜羹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她故意蒸不熟,心地已经开始不孝了,连这件小事做不好,何况其它大事呢?”

后来,曾参的儿子曾元劝父亲再娶一个夫人,曾参却说:“殷高宗因为后妻而将儿子孝己杀了,尹吉甫因为后妻将儿子伯奇放逐了。我上不及殷高宗的贤能,下不及尹吉甫的能干,如何避免在再娶之后不犯错误呢?”

在《孝经》中,孔子还说: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天下所有人,无论贫富、尊卑,孝道都永恒存在,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顺,那只是王阳明讲的不能“知行合一”罢了。

以上节选自《江波讲传习录》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