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图书馆计划是找《道德经》的,但是找来找去没找到这本书。
可是在我所看到经典都没有见着,见到的都是关于“孝”的这一类的书,我仔细地看了一番,居然还有《孝经》这本书,我还真的没有读过。
读高中时候只知道有“四书五经”但还是真正的没有去拜读过其中的具体内容,有没有和我有同感的。
于是就借来读一读。现代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为啥这样说呢。跟着儒家的“十三经”之一《孝经》来深切的体会领悟这句话的含义吧。
《孝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一部关于“孝道”的专著,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极广,影响深远。《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一说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清纪昀语),又说为曾子或曾子门人所作。为方便理解起见,今暂从孔子之说。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更亲自为之作注。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孝经》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发挥了很大作用。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孝经》一书的基本观点,也是全书的基石。全书共十八章,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书中认为,孝道是根据天地规律而产生的人伦法则,因而孝道是人最为宝贵的品德——“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道又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因而《孝经》中阐明了君王、诸侯、卿大夫、士人以及普通百姓应遵循的孝行。
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二者联系起来,认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一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一些内容,直到今天仍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者的曲解和利用,书中许多有价值的内容被冲淡或掩盖了!
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重新认识。弘扬并重新阐释《孝经》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不仅会使家庭彼此关爱,也会增进社会的和谐,更可使孝道扩大到治国、平天下之至境。
面对传统文化一定要辩证的去看待,“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的死搬硬套。
这几天刚好在看二十四孝图,该图册也是根据历史当中的一些经典“孝”的故事,整理作画而成。接下来就来读读历史当中的有关孝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