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崔栢滔里仁篇第十八章

中科医院专家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jiankangbaiwen/m/44509.html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①几(jī):轻微、婉转、委婉的意思。一说:几,端倪初露的意思。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谏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逆,另外再伺机选择合适的方式劝谏,虽然忧劳,而不怨恨。”本篇,解决了孔门学问的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从第一章的“里仁为美”,至4.15章的“一以贯之”,确立了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接下来,就实践角度,探讨如何实践这一理论。仍然从待父母之孝开始,用四章的篇幅。父母不是圣人,而且完全没有必要要求父母是圣人,父母也有不妥当之处,有时可能还会有严重的失道失德之处,作为子女,对此都需要面对。父子连心,厮摩相处,察觉到微妙之处,选择合适的方式对父母进行劝谏,这是孝子应该去做而且能做到的事情。如果父母无意接受自己的意志,对父母依然要尊敬,不要认为自己正确就轻视、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而是努力减少父母的过失,减轻其过失造成的后果,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努力让父母认识到过失并改正过来,即使这样很忧心劳力,也不要就此产生怨恨之情。父子之情,是天下的大义,具体事情的对与错当然也是义之所在,然而,不能只见一义,而伤另一义,尤其不能以小义伤害大义,或者陷父母于不义。情尽义至,必然能够感化父母。何止感化父母,必然能感动天地。孔子言在《论语》,行在《孝经》。包含孔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于首先承认世界是一个一以贯之的统一的整体,这一统一的整体有有形和无形两部分组成,有形和无形在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运化的同时,又进行着相互间的转化。孝的核心,就是在承认这样的统一整体运化的前提下,注重和尊重来源和出处,使运动和谐有致,不但始终把握运动,还要时刻能够返本还原,能够贯之以一,不会被不断的发展变化所迷失。这样,不但能够把握空间的整体,还能够把握时间的整体,从而获得完整的统一,这正是一以贯之之道。人身的出处在于父母,万物的出处在于天地,小孝于父母,大孝于天下,小孝是大孝的基础。彝伦之序就成了中国政治理论的核心,《尚书·洪范》依此而展开九筹之论。家,在这样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宇宙观,包含有形和无形组成一个统一整体,有形和无形自身不断运化的同时,进行着相互的转化,这样的认识最后统一在太极图中,因而,太极图就成为了一个基本的宇宙模型。孔学发现人之为人的核心不在于有形的肉体和这个肉形身体的视听言动功能以及由此功能引发的情绪反应,而是另有一个源之于天地的纯乎天然的本性存在,这个无形的本性才是这个有形身体的真正主导和主人,人通过这个无形的本性,才能够达到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位列三才的境地,这个无形的本性对于人来说比之于有形的肉体更为重要,这个本性的境界,相对于身体的人来说,可以是第二个人,也就是仁,人二为仁,也是这个人的核,果核也叫果仁,没有仁的果和没有仁的人,可以相互比类。但是,果核有体,而仁体无形,仁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把握的,能够认识到他的存在并有意识对他去加以开发利用的人,被称为君子;相反,不能去开发利用的人,便停留在小人的境地,小人的“小”不是肉体意义上的小,而是本性之仁体不能够长大,这一意义上的“小”,君子小人自此分野。无形的仁和有形的人,两者并立,相互依托,人而能仁,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仁无形,因其不可见,终是难于把握,故圣人设教而化之。父精母血,阴阳和合,是生理意义上人的来源,在传统中,这一部分被称之为命体,并且,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性体与命体的结合,命体与性体的关系,达摩老祖有形象化的比喻:“死的驮着活的走,蚊虫衔着秤砣飞。”父子天性,在尊重这样的天性的基础上,因循这样的人类最基本的纯乎自然之性,孔学发现了孝的肇端,并通过孝,将迷失了本性的人送回到天地一体的本性的出处,父子关系在儒家作为最基本的一种人人间的关系,通过有形可见的血缘的纽带,被牢牢地确立了下来,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其他的五伦纲常关系。“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建立父子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夫妻关系的确立,这就是儒家非常注重夫妻之道的原因。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家,这样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被孔学充分地利用起来,被赋予了很多道义的内涵。在封建社会中,家,被视作了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于军事的基本的细胞级的单位,就如同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一样。每个人都经历了娘胎十月,一朝生产,舔犊之情,莫甚于父母,三年哺育,才可以离开父母怀抱,相对能够独立的取食、行走、说话,这是人自然的生命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惟其疾之忧,关爱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视孩子为自身的延续,从来没有将孩子作为任何一种交换的目的,这正是父母之爱的伟大。儒家在这样的基础上,确立了对父母的孝道,并以此作为大孝的开始。有夫妇,然后有父母,有父母,然后有兄弟,这样,家的观念就完善了起来。孔学就是在家的基础之上,将个人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君子在建立起个人的道德中心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齐家的实践,在齐家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道德中心建设,培养真正的情感,和治国安邦、施于有政的素养,所以古人有“觅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家对于国来说,就是具体而微者,取象比类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型。西方文化中,对家没有进行这样的文化改造,因而与我们不尽相同,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秃头的十字架。所秃掉的头,恰恰就是中国文化中因孝道而就的返还功能,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是这样功能下的教化之功。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洋洋大观、郁郁乎文哉的局面已经是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建国时期的事情了,礼崩乐坏之后,又能够老树新枝,绵延不绝。当然,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已经将积累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儒,等而下之地放到了术的层面上。这样,必然要对圣贤之道进行有选择的改造,把公天下的大道改造为为私天下服务的工具,这种改造就是把承载大道的儒家从天地自然的大道中剥离出来的开始,而离开了天地自然之根的儒术,必然的就会退化枯萎。这样,两汉以来两千余年的儒家已经远不是周公孔子之儒了,而是逐渐演化为一种统治工具,即便这样,拥有硕大根茎的儒术虽被装饰在帝王宫殿的花瓶里,它仍然能够表现出一种勃勃的生机,维系文化传统和后代子孙绵延不绝,代有才人。直至到了清朝,统治者将儒家的负面作用发挥到极致,简直就成为了驯养家奴的工具,由于清朝统治者自身的狭隘,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当时的现实原因,经过近三百年的积弱积弊,到五四运动前夜,中华民族进入了最危难的时期。现代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中构建起来的家族社会不复存在,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被视为小太阳,父辈祖辈甘愿成为奴仆,孝悌训练的环境和基础不复存在,忠孝更是作为一种概念美德被束之在高阁之上。家庭的基础,夫妇的观念,也变得相对随意,甚至于退化到生理层面,抑或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同盟体,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一种优秀文化的载体。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出现了一种被称之为“漂族”的人,比如在北京漂流的人,被称为“北漂一族”,当然多数的漂族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还是将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作为人生美好目标之一。但是,在“漂”的过程中,人的观念也逐渐地得到了改变,很多人也就习惯了漂,不再去体会什么是家了,更有甚至于不希望被家束缚者。有形之身需要有个家才能够安稳,可是,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为自己漂泊的心及时地安上一个家呢?心灵的家本来是人人本自具足,不假于外的,只是由于无始以来人们习惯于驰求于外物,多数人已经迷失了回家的路,反以为本来如此。就如佛典《法华经》中的穷子。家,是儒家中很重要的教法之一,通过有形的血缘凝聚的家,利用孝道,建立起无形的心灵的家园,达到仁的境地。孔子在本篇中,循循善诱,示人以“里仁之美”,教人“处仁而择”的智慧之道,告诉大家,回到人人本有的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道德中心,并努力经营,才可以做到立志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使心灵安于仁境,不再为外物所转,因而能够自立立人。如何能够立德、立业、立言、立行,还是要从自心做起,是感化别人,而不是其他,以孝悌之道,影响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最终为政以成德,移风易俗,影响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人,并非简单地去教育别人,指点别人。这样就并非只有占据和利用职务权利才可以做事情,而是人人皆可以影响你周围的人,人人都要对社会环境发自内心的去做正向引导疏通的作用。即使是有位的君子,他的起手点也还是从自身做起,礼让为国,维护礼义,随时发现培养更有德行才能的人,不惜让位成德。本章是对这一核心思想的继续延伸,从实践角度教人具体的方法。无论是深入地认识自己,还是去影响别人,影响别人其实也是更深入的认识自己,首先就要诚心正意。正心、正身,再去正人,正人也是更深入的正己。正人之始,在于齐家,齐家之始,在于尽孝于父母,尽孝于父母,并非如后世和某些人所认为的对父母无条件的愚孝。孔学的前提是,父母也是普通人,父母并不需要是圣人,父母也并不需要都是君子,父母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小人,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父母随时有认识上的偏差,因而,父母是随时都可能犯错误的,那么,这时,为人之子者,该如何去做?本章提出了原则和方法,首先,孝子在这样的时候要善于进谏,不要使父母身陷不义。其次,就是要讲究进谏的方法。也是对他人施加影响力,导之向善的方法,这是君子的一项基本功。推而广之,这就是利用家所设定的环境,来训练出门做事时对君长、对老板、对所帮助的人和所致力于的事业应该有的态度,用现代的话,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人如果出来做事情,必然是组织中的人,而组织,必然的会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架构,具体的人必然的居于架构中的一个职守之中,而老板事主只能有一个,全面地对组织负责,那么组织中分工职守如何对老板事主负责,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在现代管理学中,仍然是实践中的难题,本章提出的君子品格的培养,就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古人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就是孝道培养的社会人才效应,大凡懂得孝悌之道的人,往往人情敦厚,把这样的人聚集在为公众服务的公职部门,或是聚拢在企业事业中,大体就能够放心了。孔子杏坛讲学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