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30才彻底读懂王阳明传习录
第二章传习录上(徐爱问)
中国是人文逻辑思维,西方是自然逻辑思维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徐爱说,以前的儒者认为《六经》中的《春秋》一经不是经书,而是史书,因为史书是专门记事的,《春秋》就是记载鲁国国史的,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定位不一样。
这里涉及到的是古代书籍的分类。我们古代把书分为为四类:经、史、子、集。经书就是最经典、最重要、带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的书籍,从“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到后期扩充到十三经,包括《孝经》、《论语》、《孟子》等在内。史书就是各类记事的书籍,比如《史记》、《汉书》等。子书就是诸子百家的书籍,比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集书就是各种汇编的合集,比如《楚辞》那些。经史子集的分类法是唐朝第一谏臣魏征确立下来的,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中的“四库”,其实指的就是经史子集这四类。
王阳明是这么回答的,从记事的角度来说《春秋》是史书,从论道的角度来说,《春秋》也是经书。记事就是在论道,论道也是在记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春秋》是经书,其他的五经其实也可以说是史书。《易经》是记载伏羲那时候的史书,《尚书》是记载尧舜以后的史书,《礼记》、《乐经》是记载夏商周三代的史书。虽然每个时代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但其中的道是相通的,哪会有什么区别呢?
王阳明六经是史也是经的说法,从西方学科学的立场上看,是存在和稀泥的嫌疑的,因为一门学科的分类是有严格定义的,该归哪类就是哪类,是非此即彼的,是非黑即白的,对事物有严格的定义,我称之为:自然逻辑思维。相对的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习惯对事物没有严格的定义,定义是动态的、因人而异的,我称之为:人文逻辑思维。孔子论仁,但从没有给“仁”下过一个标准定义。
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德行好、安贫乐道,对仁的体切最高,孔子评价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这个人可以做到三个月不违背仁,克己复礼是针对颜渊的具体情况说的,也就是孔子认为颜渊可以去追求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克己复礼。
另外一个学生冉雍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待人接物,对任何人都要像对待贵宾一样尊重,治理人民要像主持祭祀大典一样谨慎。为什么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因为孔子认为“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觉得冉雍是做官的料,后面冉雍的确在鲁国卿大夫季桓子家当官,既然要当官,那各方面都要慎言慎行,孔子的回答是很针对性的。
如果是西方的老师,会给出或者和学生探讨出一个共用的标准定义,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人文逻辑思维和西方的自然逻辑思维的差异。
作者:仁也
广州仁也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1.《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传习录注疏》,邓艾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中华书局
5.《张居正直解论语?大学?中庸》,张居正著,中国言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