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孝顺的捆绑意义

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e6vcyyz.html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亲情的捆绑。

孝顺的意思是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国语·楚语上》中写道:“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孔孟都提倡孝道,但并没有说一定要顺。《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是一方面,顺是另一方面。孩子要孝亲敬老,但并不一定顺。老人说的对,就要顺,老人说的不对,就不能一味顺。孔子的意思是,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地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地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古人大多遵从孟子的孝道,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不孝的表现有很多,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作为一代帝王,在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时,就擅自做主娶了一个媳妇。这样的做法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不尊重父母就是最大的不孝顺,如果事前报告了自己的父母,那就是君子所为。婚姻需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贵为天子的舜,也要遵从父母的安排。不禀报父母,就擅自娶媳妇,算是不孝。不过,孟子说了“不孝有三”,而前两种不孝,却没有说明。汉代赵岐指出:“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第一种不孝指出,人们曲意逢迎老人的意见,容易产生误导。要是老人的意见本身就是错误的,还要曲意逢迎,就会陷老人于不义;第二种不孝是指家里贫穷,还要依靠老人供养,啃老,不去挣钱做官;第三种不孝是不娶妻生子,等于绝了宗族的香火。在古代,只有男人可以进宗祠祭祀,而女人是不能进去的。就像鲁迅的小说《祝福》里面的祥林嫂,不能进宗祠,不能摸祭祀用的器具,为了赎罪,只能给庙里捐一个门槛。有了男孩,才算延续香火。其实,还是农耕文明需要男丁,并非只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在作祟。

很明显,赵岐曲解了孟子的意思。孟子说的是婚姻,赵岐说的是后代。从婚姻开始,孝顺就已经和人们捆绑在一起,尤其是和年轻人捆绑在一起,让年轻人不得自由。老人的想法可以理解,就是怕年轻人社会经验不足,误入歧途,就要事事为年轻人做主。从结婚开始,到生孩子,再到孩子结婚,孩子生孩子,如此循环往复,一代一代捆绑,一代一代做主,一代一代延续孝顺。培养孝心,当然是好的,但要是完全顺从孝道,就有些不辨真伪了。毕竟,老人说的也不一定对。很多老人的思维比较传统,还停留在过去,却早地被时代抛弃,但他们并不想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要打着孝顺的旗号拿捏年轻人,弄得年轻人不得施展。当然,年轻人遵从孝道之后,会按照传统的孝道来做事。他们会顺从老人的意见,而且有些愚孝的意思。当老人得了不治之症,他们要倾全部的家产给老人看病,最终落得人财两空。他们赢得了孝顺的好名声,却弄得人去楼空,一贫如洗。还有的看着老人忍受疾病的折磨,却不会迎合老人的需求,给老人来一枝“安乐死”,而是要看着老人活活疼死。他们在床前尽孝,或许只是为了表演给人看,却并不会顾及老人自身的苦痛。

父慈子孝是最好的状态,不过,在利益面前,并不是父慈子孝,而是表现为孝顺,实际上并不孝顺。兄弟两个要伺候父母,父母还能动能行,他们就把父母分开,一人伺候一个,却不让老两口见面,那么是不是打着孝顺的名义做了不孝的事?还有在父母生前不孝,而在父母死后却大操大办,哭天抢地,岂不是一种绝妙的表演?还有反着孝顺的,不孝顺父母,反倒孝顺儿女,以至于出现了溺爱孩子的现象,等到孩子长大了,一定是不肖子孙。由此来看,孝顺的捆绑并非都有消极的意义,还有很多积极的意义,起码给后代做了一个模范和表率,让他们效仿,一代一代传承,即便捆绑了,有道德绑架的嫌疑,也不会让世风太坏,不至于人心不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