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多搞研究的人,存在很多问题,遇到古代很多不知名不知姓的著作,都喜欢冠在某个著名的大人物身上,比如说《论语》吧,说是孔子搞的,但也有他学生写得,《诗经》也是孔子弄得,但也不全是孔子弄得,《孝经》也是孔子作的,也不全是孔子作的,到底怎么各样,也说不清楚,总之先冠以某个大人物的名号,似乎也提高了书的价值与可信度。
文学史上,《孝经》曾今和《三字经》、《百家姓》等齐名,是儿童的启蒙识字读物,这部书曾在古代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的古籍之一,但目前,在台湾那边比较重视外,大陆没几个人重视,更没几个人研究,要说日本人可恨,但日本人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力度,却是很多大陆学者望成莫及的,这一点,在《孝经》的研究上也不例外。像胡平生先生的《孝经译注》也是选用的日本学者太宰纯的翻刻本。
中国古代的历史比较悠久,当然这是好事,但很多古籍却是由于历史过于悠久,所以研究起来没有什么根据,也没有什么标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孝敬的研究也是这样,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它的作者、什么时候写成的,各种版本文字的的不同,注疏等等,在这场争论中,日本人掺和进来。虽说韩国人曾今也是我大唐的粉丝,但在这一块儿却没有日本人能行。不过回到国内来说,虽然孝经热过了几千年了,但现在冷得像放在南极似得,也不见得百家讲坛好歹拉出来个专家模样的给大家谝谝嘛,台湾那边也说《孝经》是中国固有文化的精髓,《孝经》作为阐述精髓的典籍,也不见得研究的有多么的精深……
研究中国文化,不得不研究论语,同样,了解封建宗法制度,就要了解其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思想,那就必须研究《孝经》,至于怎么研究,那就要看个人的天资怎么样了
我要说的是,别一看是《孝经》,就觉得这是本讲孝道的书,没那么回事,《孝经》影响时间比较长,是因为中国的封建时代比较长,中国大半个历史阶段都是在封建时代中度过,而孝经在这样的时代里,被皇帝用来做以孝劝忠的工具,当然也就影响甚大了,《孝经》就是这样的情况,国家用它做舆论统治的工具……
但话又说回来,毕竟过了那么几千年了,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封建时代的反动工具,就抛弃他,这是不行的,对于《孝经》而言,它毕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研究它,热爱它的道理也是这样的……
至于《孝经》的作者说,主要有八种说法,班固说是老夫子写的,这一说法目前在学术界比较认可,但我还是比较怀疑这种说法的,司马迁说是曾子弄得,是不是老曾弄得,我也不知道,人道是,宋代有个叫胡寅的不知是男还是女的的说是老曾的门人搞得,没人相信,还有个叫冯椅的说是子思搞得,谁知道呢,还有说是孔子的门人搞得,齐鲁的儒者搞得,孟子的门人了,汉儒了,你看这么多人争作者,这让现在人看起来也怪难受的,说明在古代人们的版权保护意识并不强烈,要不也不会在现在给人们留下这么多疑难杂症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后三位绝对不是,因为在他们出生以前的先秦时期的典籍里面已经有孝经的记叙了,所以他们不会再投胎以前写孝经的,有这种提法,完全是他们的门人对他们的师傅的一种炒作行为,就像现在很多娱乐圈里的现代人一样,例如在以前传出那个什么“三D肉蒲团”里的女明星丢了一部手机,曝光了许多艳照,这明显的就是炒作吗,在那个三级片里都那样了,还在乎再曝光几张所谓的艳照,不是炒作是什么呢,这些人看自己的知名度有点下去了,就时不时的再放一炮,提提自己的知名度……先秦时期虽说已经产生了孝经这部书,但当时的文意和现在的版本所流传的差异还是蛮大的,咱们的秦始皇也够狠的,一把火烧了那么多书,当然孝经也未能幸免,到汉代时,老夫子的那些后生们,根据《吕氏春秋》里面引用的以前的《孝经》里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又杂糅了先秦其他的一些杂书,搞了一本今本的《孝经》,当然,要是按现在的说法,这就叫做伪书、盗版书了,挂羊头卖狗肉,但是毕竟流传了几千年了,就是伪书,其学术研究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当然按照学术界一般的态度,《孝经》是孔子初作,又经过后代学者文人增饰润色而成,所以不能说成一时一地一人所作,这样看来,孝经成于众人之手是比较可信的,按《吕氏春秋》的说法,《孝经》大概成书于公元前年前后,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孝一书与《荀子》、《左传》、《孟子》等书在内容有些相似的地方,很多人说这是抄袭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就好比鲁迅的书比较好,但贾平凹先生也引用了里面的相同内容,你能说贾平凹先生抄了我的内容吗,不能这样说的,所以孝一书和其他一书有相同的内容,也只能说他们有相同的历史依据……
周东迁后四十九年,即公元前年起,史家习惯上称作春秋时期,公元前年到年,习惯上称作战国时期,在战国这一时期,秦国文字是大篆,当时好像秦还没有书同文,其他几个国家也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汉代建国之后,就把那些称作古文,而孔子一伙人生活在战国的纷争中,所以他们的许多文字都是用古文字写成的,那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什么都统一了,而且还来了一个焚书坑儒,很多儒生当时不敢读也不敢藏以前的古书,没过多久,那些书在秦代就被禁绝了,所以到了汉代,再有侥幸留下来的书,很多人都不认识上面的文字了,但还是有文字爱好者抄了下来,用的是汉代的隶书或是小篆,被称作今文了,研究不同的版本,便有了不同的流派,这点在佛教的流派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今文有郑注呀,古文有孔传呀等等,流派都想取得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之间的斗争也是十分的激烈的,今天我们研究孝一书,是汉代的刘向整理的,古文孝一书,据说是武帝时鲁恭王在挖人家孔子的故居时挖出来的,同时挖出来的还有《尚书》、《论语》、《礼记》等等。说到这里,我对孔子多提一点,我对他除了敬佩之外,还有同情,活着的时候流离失所,有时饭也没得吃,读那么多书,没过上一天吃香的喝辣的日子,可能也是不甘受罪后,始知发愤图强,创立了儒家,唉,也就是苦命人吧。他后人孔令贻解放后去了台湾,大陆再怎么邀请人家回来看看,人家就是不回来,谁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呢。这是闲话,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孝一书,古今争论,历来激烈,我们今天所见的诸本是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的,好像是唐宋时的吧,是姓郑的一个人给做的注,但到底是那家的本子,就不得而知了,但我觉得,现在争这个没用,有那么多时间多整理整理古籍,被那臭道士领着外国人抢走了那么多书,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多搜集搜集,完善它们……
《孝经》在古时候影响比较大,其实看过《孝经》的人都知道,以孝道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是皇帝的统治工具,并非是完全讲孝道的书,所以台湾那边将孝一书提为是讲孝道的最精华的典籍,是不对的,原因就是它里面有大量的维护封建的统治的思想的内容,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很大,这就好比,你穿了一身比基尼,却站在北大街对着人说:人家很保守嘛……老百姓们不明白,当官的也被迷惑了,但皇帝们明白,从两汉时起,文帝、昭帝、平帝都对这部书重视有加,在惠帝以后,甚至皇帝的号里也要加上孝字,为什么呢,皇帝们把自己当成孝的化身了,既然要提倡尽孝,那皇帝就是最好的广告牌了,标榜自己是孝的化身,那实际就是让来百姓来对自己尽孝,是加固其思想统治的一种手段,而两汉这样搞,六朝、隋唐、宋代、金元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有时候比论语更受到热捧,道德为政治服务,这是历来封建王朝不变的主题,孝一书就是以孝劝忠,虽然也提出了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和谐相处的伦理道德,但只是表面的,像二十四史忠那些大臣们以孝取悦皇帝们的故事简直不胜枚举,在统治者的眼中,学孝经,就是要学如何忠君事上,所以蔡汝堃说孝经乃是变相的忠经也是不无道理的。当然了,对于历史典籍的正面意义我们也不否认,毕竟那是祖宗留下来的……
但有一点让人遗憾,近代此书研究最权威、贡献最大的人不是中国人,是日本人林秀一,他对这本仅有一千八百多言的小册子,研究了三四十年,几十年如一日的钟情于此,如此成就,也是实至名归,可是相比之下,许多中国学者,有点成就,就赶忙去捞官、捞钱、捞名,这样的态度,能搞个毛研究……
唉,言有尽,情不可终,没力气写了,等什么时候吃饱喝足了再补……
(此文乃张老师一家之言,江湖话,文史知识水平有限,只可笑看,不可转载,不当之处,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