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传承为立德树人赋能

原标题:做好文化传承为立德树人赋能——专家建言让孩子在传统节日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致力于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帮助学生树立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种自觉和自信的获得,首先就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最佳时机

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在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年10月,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在工作原则方面明确提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意见》还在“完善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如今,各级各类学校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广泛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和实践。

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流传过程中,越来越淡化其文化意义,远离了应有的诗意文化。甚至出现了一些文化糟粕的东西,非常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经过一代又一代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像文明发展过程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将文化、文明精神代代传递下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认为,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让一个又一个传统节日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让节日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世界,成为他们珍贵的人生记忆。这就需要重新恢复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引导青少年在节日纪念活动中,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成为节日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清明节是春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大家可以外出踏青游玩、曲水流觞,同时,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其蕴含着祖先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天道伦常的深刻思索,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据吴颖惠介绍,今年清明节前,海淀敬德书院就举办了一场由专业研究机构、媒体、一线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清明诗会。通过师生吟诗诵诗、古琴音乐、戏剧表演、服饰展示等活动,引导师生在祥和气氛中度过了一个兴致盎然,弦歌不辍的难忘清明节,既营造了庄严、欢乐的节日气氛,又进行了诗词文化教育。“举办清明节诗会,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既能弘扬孝道,又能张扬青春。让古典诗词在清明节释放出文化内涵,激活其生命力。”

活动结束后,吴颖惠还与参会学校共同发起倡议,将符合适合中小学生吟诵的诗词推荐到海淀区学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文化在中小学校园里畅游,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让优秀传统文化、诗词文化代表的中华文化基因真正地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师生要从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

自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与中央电视台(现并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力合作,连续举办“诗词大会”。节目以诗词为媒,为时代而歌,充分激发了亿万人对于经典诗词的热情与传承意识,掀起了全民亲近和学习中华经典诗词的新一轮热潮。

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要想更好地传承,就需要加强学校的力量。北京市很多学校也非常重视。不仅营造了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文化的氛围,还举办了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有的学校甚至开设了校本课程,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文化成就立德树人。

以北京星火小学为例。学校年初成立的“丹雍书会”,每个寒暑假都会集中学习3天左右,以国子监官韵调学习诵唸《孝经》《大学》全本、《论语》部分章句。还比如,年11月,转河书院揭牌成立,成为了学校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全新载体。据该校校长关红介绍,书院成立后,学校以书院为依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融合,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中。沿袭京派国学启蒙教育,经史典籍、传统技艺、齐家修身系列课程,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里进一步落地生根。

此外,对于诗词的学习,学校还以晨读形式安排班级诵读,再结合学校文化节、诗词大会促进学生背诵。意在书香校园建设,增强知识积累、提升校园文化气质,培育学生文明素养。

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不仅开设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德育教育的各项主题活动中。尤其是学校在重阳节组织举行的“九九又重阳”主题活动。学校通过赏菊赛诗会、制作重阳糕、缝制重阳香囊等情景创设,让学生亲自参与,进行体验。在学习重阳习俗的同时,感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赞美,领悟新时代赋予这一节日的新内涵——孝老敬亲。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则采取将古诗词文化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的方式展开。比如在春分节气,学校食堂为学生午餐提供:春分喝萝卜丝汤,伴随对春分节气的认识和了解,学生诵读了有关“春分”节气的谚语、古诗。再比如在春节,学校开展“传统年魅力风”的活动,通过写一副对联、剪一张窗花、讲一张年画、包一次饺子、逛一次庙会等六个方面将古诗词文化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那么,学生学习古诗词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学校在开展古诗词文化教育方面又该注意什么?

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斐认为,诗词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与汉语母语的联系更为密切。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雅化言辞。诗词凝聚了人生最美好的思想、情感,富有感染力、形象性和意境美,诵读诗词,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化气质、提升境界。古诗词的语言十分精粹、优美,往往是精心锤炼而成的。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汉语之美,学习如何优美、典雅地进行表达。

同时,陈斐表示,学校在为学生选择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注意筛选篇目,尽量选积极向上的作品给学生诵读。第二,超越背诵,引导学生深层次地领略诗词的情志、意境、表达之美;通过赏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三,创造应用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所学润泽生命、指引修行。

关红校长认为,古诗词文化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但是不能局限在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们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需要老师从传统节日、民俗等多个角度对诗词文化进行剖析、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将诗词文化的内涵、寓意完整地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在心灵深处与诗词的意境产生共鸣。

在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丁凤良看来,在中小学校开展学习古诗词不仅要坚持“撮其精要,整合再现”的优选原则,“循序渐进,内外结合”的拓展原则;“不贪多求大,有限度习得”的适量原则,还要注重“四性”。即根据“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不强求理解背诵,注重融通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