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m.39.net/pf/a_4892460.html作者简介:毕研杰,鄄城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著有散文集《人在旅途》《我爱我家》《生活琐记》三部,个人论著《手把手教你写作文》,主编《阅读训练精编》、《青春留影》(1.2.3卷)等多部,参编《写作训练精编》、《写作导引》等十余部。有诗歌、散文、小说余篇(首)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指导的学生作文有余人次公开发表或获奖。鄄城游记之二十一:“宋氏孝子堂”游记文/毕研杰今天,我去拜谒宋氏孝子堂。先沿黄河路西行,在距董口不远处沿路标指示再北行,约一公里处路东有一深红色院落,正房三间,门房一间,也是深红色,无配房,门前有石碑三座。这就是宋氏孝子堂。于是我靠近路边停车。但见两扇黑漆大门紧闭,门楣上书“宋氏孝子堂”,字体也是朱红色。门前立有一高二矮三座石碑:那座高大的石碑是康熙大帝于年敕封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为黑底白字,应是重刻吧;东边的矮石碑为年立石,刻有“鄄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宋孝子堂石刻及旧址”字样;最西边的石碑上刻的是“宋孝子堂”,为年10月公布并立石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正是秋收农忙季节,估计是拿钥匙的管理员去秋收了。没办法,我不能进去观瞻!正准备遗憾地离开时,我看到门前公路对过收粮食的摊点上有人,于是过去询问,看是不是可以开门拜谒。那村民很热情,说:“你稍等,我去喊广江哥来给你开门。”我谢过,果真三五分钟后就走过来一位名叫广江的男士为我打开大门。我走进去,院内除三间正堂外尚有石碑数座。也许是因为农忙吧,院落没有整理和打扫,甬路上有落叶和鸟粪之类的东西,两边的空地上种了些蔬菜。我沿甬路从右边看起——第一座高大的石碑是由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苏佑撰写的《宋孝子传》,苏御史是宋孝子生前好友。如果你坚持看我的“鄄城游记系列”的话,应该还记得苏佑御史也是鄄城人(见拙作《千年古鄄历史名人榜》)。碑首纹饰为双龙戏珠,碑座为龟趺(又称赑屃、霸下)。第二座为年刻立的功德碑。第三座为宋氏孝子堂迁址重修纪念碑,背面是由鄄城作协主席黄贤清先生撰写的“孝行天下”碑文。甬路正对为三间砖木结构的祠堂,坐北朝南,内有塑像三尊,正中端坐的塑像蓝衣黄袍,玉面肃然,这就是名叫显章的宋氏孝子。另有帷帐、香烛、功德箱等供祭奠之物。据《濮州志》记载:宋显章,字文光,明正德年间(公元年——公元年)秀才。他很孝顺,父亲去世后,他守墓三年。辛未(公元)年,赵风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到了董口一带,有兵士砍伐了宋显章祖茔地上的树,宋显章失声痛哭。事情传到赵风子那里,赵风子很是生气,他下令杀了砍伐树木的士兵,并晓谕部下说:这是孝子的家乡,谁也不能扰害百姓。从此,董口一带的百姓生活很安定。四乡百姓听说后,也纷纷到这里来躲避兵乱,人们对宋显章自然更加敬重。宋显章四十岁去世,其妻辛氏痛不欲生,她把家产安排给侄儿后便自缢殉夫而亡。后来,都御史钱宏上疏并令修建了孝烈祠(后人称宋孝子堂),作为褒扬宋显章夫妇孝贤德行的庙堂。到了嘉靖庚申(公元)年间,都御史朱衡、巡按御史刘存义获准赐田二十亩对孝烈祠做了重修。由于年久失修且地处黄河滩区等原因,孝烈祠建筑多次毁坏重修又毁坏,建国前所有石刻也都荡然无存。现存宋孝子堂系本地宋氏族人集资于年重修的。原址在董口村北黄河堤侧,为防水患而迁新址于后宋楼村前。新址占地10余亩,正厅为砖木结构三间,内塑孝子显章像。宋孝子堂于年被列为鄄城县文物保护单位,9年为菏泽市文物保护单位,年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甬路西侧也有石碑四座,其一是功德碑,其它三座因字迹模糊而无法辨识。拜谒完毕,我谢过广江先生返程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宋显章,仅是一名尚没取得功名的秀才,一介布衣,去世后,朝廷官员为之立祠,甚至康熙大帝敕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可见其名气之盛。这是为什么呢?我知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便于统治也多推崇孝道,甚至不少君王强调“以孝治国”。西周时,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到了战国时代,经孔孟《论语》、《孝经》等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已深入民心。从汉王朝开始,提倡以孝治天下,孝开始正式走上政治舞台。特别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官修正史上也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的,让他们青史留名。隋唐时期,对于那些尽孝道的典型,统治者均给以褒奖和宣扬:或由地方官府表彰,或由地方举荐,上奏朝廷,授官、赐物、旌表其门闾、减免其赋役,甚至载入史册,传之后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治乱世用重典思想指导下,诏谕臣民们要兴孝道,用孝维系皇权统治。洪武年间,荐举讲孝,科举讲孝,选官员亦讲孝。由于明太祖的大力提倡,整个明代都非常重视孝道。明12代皇帝统治的年中,皇帝的庙号、谥号或陵名,孝字就很多,如“孝陵”、“孝宗”、“孝康”,尊谥中也有“至孝”、“达孝”、“纯孝”、“广孝”等。清代统治者虽属异族君主,但也重视以孝治天下:顺治皇帝曾为《孝经》作注;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在宫内开设“千叟宴”;康熙还曾颁发“圣谕”,提倡孝道,敕令全国广为宣讲。以上是历代统治者对孝道的推崇。其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迹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影响深远。宋孝子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但古代“二十四孝”均有具体实例却无庙堂配享,而宋氏孝子虽享有庙堂却无具体事迹,我查阅史料、问询宋氏后人,其具体孝事均无记述或传说。于是我继续上网搜索,关于明代宋显章词条见下:宋显章,[明]字文光,号藻汀,濮人。正德(―)时人称宋孝子。工草书,善临古帖,作字用草竹笔,体画犹劲,自成一家。娶濮阳人上海丞辛实次女,其妻“天性贞烈殉夫自缢,正德中旌”。宋显章,濮州人,以孝行著名。“流贼”过门不犯。卒,其妻自缢殉。知州李缉为建孝节坊。宋显章,明山东濮州人,字文光,号藻汀。诸生。有孝行。正德中,刘六义军过境,相戒勿犯孝子之里。年四十卒。仅见相互重复的几条,不仅没有其孝道事迹,甚至连其生平事迹都很了了,未免有些遗憾。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一直提倡孝道,尊崇孝道,孝道在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等方面也确实发挥过积极的重要作用。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反对愚孝、死孝,而提倡“新孝道”,创新孝的方式,这对和谐家庭,构建“和谐、文明、民主、富强”的新社会均有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孝不仅不过时,甚至可以说要发扬光大。只有人类永在,孝道就永不过时!宋氏孝子的事迹虽然过去了约五百年历史,但仍有其发扬光大的现实意义。我希望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孝行天下、社会大同!最后我就以孟子的话结束此文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声明:我爱我的家乡鄄城,所以不遗余力地宣传。但因水平所限,错讹难免;又因本人时间所限,难以细细寻访考证,其中的史料多引用网络记载: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方家不吝指正,不胜感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