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要懂得,儿女孝顺父母,是有因果的

年,一名记者采访莫言时,谈到了农村题材的作品。

他说,尽管文坛向来不缺这类题材,但一直没有具有总结性、历史性的一部小说。

听了这话,莫言心中燃起了创作热情,他想到脑海中已经构思了43年的故事,耗费43天,将这些故事全都写了下来,并将其取名为《生死疲劳》。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生死疲劳本就指的是人生、死、疲、劳的四种人生现象,皆源于贪,终于苦。”

这部花43年构思,用43天一气呵成的佳作,余华看了也直呼嫉妒。

书中的主人公西门闹,一生乐善好施,勤劳肯干,生活富足,却在村民的冤枉下含恨而死。

他不甘心死于非命,在地府鸣冤叫屈,阎王无奈,就判他堕入六道轮回。

先后经历过驴、牛、猪、狗、猴生的他,看尽了人间的爱恨情仇,终于积怨化解,转世为人。

“去酒吧看看,金钱面前颜值算什么。去工地看看,生活面前尊严算什么。去医院看看,生命面前金钱算什么。去宾馆看看,贞操面前爱情算什么。去殡仪馆看看,生命面前人生算什么。人生百般滋味,百般无奈,在生活面前,除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强大,并无其他更好的选择。”——莫言

老人言:“成年人的世界,稍不努力,连快乐都养不起!”

你有过,躺在床上,眼泪划过鼻梁,流进另一只眼睛,外流到枕头上,再染湿头发,鼻塞到窒息的那种经历吗?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人生谁不是遍体鳞伤?与其心情抑郁低落,萎靡不振的擦拭自己受伤的心,不如坦然一些,因为,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洗礼,变的强大了,才能从容淡定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

这个社会没有一份工作不委屈,也没一处人际关系不复杂,更没有不辛苦的人生。我们要想过的舒适,有面子,也有里子。就不要躲避困难,更不要摆烂人生!

俗语:“门前拴着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着讨饭棍,亲朋好友不上门。”

这就是社会的真相,记住你无助的样子,然后拼命的努力。

人在低谷,不谈格局,生存才是王道,身处逆境,不谈情怀,务实才是根本。但人性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站在自己的风景里仰望别人,哀叹自己的命运,蹉跎自己的人生!

其实,你只看到别人吃肉香,没看见人家养猪难。别人表面的风光,都别人背后日日夜夜努力付出的结果!

书名《生死疲劳》,取自佛经里的一句话: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人的一生,谁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劳,为一件件琐事担忧。

人到晚年要懂得,儿女孝顺父母,是有因果的

晚年的生活,应该如何度过?

有人说,养老靠自己,儿女都是索债的人。

有人说,养儿防老,女儿就是小棉袄。

大部分的人都以为,只要手里有钱,身边有老伴,还有房子,就能安度余生了。

事实上,儿女在养老方面的作用,不能忽视。

要明白,夫妻感情再好,也有一个会先走一步;左邻右舍能搭把手,帮忙打个电话,但是不能像儿女一样,拿钱给你花,在医院守护你;当老人病入膏肓的时候,要如何决策,只能是儿女说了算。

要明白,血溶于水的关系,能代代传承,是有因果关系的:儿女的人品、行为,和父母的人生,有很大关联,体现了两代人的互动。

作家天然痴叟在《石点头》里写了一个叫王原的男人,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孝道,以及家庭的变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01

第一,知书达理,是步入孝道的门槛。

明朝时,直隶文安县有一个叫王珣的男人,妻子张氏,儿子王原。家有田地百亩。

因为苛捐杂税,王珣不得不变卖田地,家庭逐渐变穷。按照当地的规矩,只要家里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就可以免去一切税负。因而,王珣一咬牙,就离家出走。

张氏和王原在家,依托剩下的田地,勉强度日。王原八岁的时候,进入学堂,拜白秀才为师。

王原把《论语》《孝经》等背得滚瓜烂熟。他总是想,如今,母亲在家,父亲不知所踪,这是不孝的。应该把父亲找回来,享受天伦之乐。

试想一下,如果儿女没有接受好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孝道”,就会变成野蛮无理的人,常常做无理取闹的事情。“孝顺”两个字,就无从体现了。

多读书,不能保证儿女会尽孝,但是一定会知道世上有一种情感,叫“孝顺”。如果违背了孝道,是内心有愧的。

02

第二,接受教养,是珍藏父母的恩情。

生儿育女,不仅仅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还得培养他们的品格。

张氏常常对王原说:“你的父亲,身材不矮,面色有点紫,胡须不多,额头上有黑痣,如豆子一般大小。左手小指不能伸直。你的母亲,十月怀胎,三年怀抱,含辛茹苦。”

平时,张氏在织布,王原在读书,家庭氛围很亲切。

有道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儿女能不能尽孝,父母有很大的责任。如果父母不种下“因”,儿女是不会送来“果”的。

通过耳濡目染,日常沟通,儿女就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也能学到一些珍惜亲情的方法。久而久之,好的人品就体现在生活习惯之中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情感的根源,想要让情感茁壮成长,还得“灌溉、施肥、浇水”,不经历一番苦,就不能享受未来的甜。

03

第三,夫妻同心,是孝顺父母的合力。

王原读书用功,人品过硬,得到了左邻右舍的点赞。

当地的富人段子木,主动找到张氏,请白秀才做媒,把女儿段氏许配给王原。

婚后,王原说起孝顺的事情,段氏非常赞同;王原要外出寻找父亲,也得到了认可。

《圣经》里说:“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

家有好女人,丈夫就有好名声;夫妻同心协力,家庭就有出息。

寒窑里,只要有欢声笑语,总会一番作为。因而,夫妻是否和睦,和儿女是否孝顺,有很大的关联。

不难想象,一个恶毒的媳妇,哪能孝顺公公婆婆?就是儿子要尽孝,也会被媳妇阻止。

好人遇到了好人,就是好上加好。两个人的力量集中起来,一个管父母日常,一个管赚钱,家庭井井有条。

04

第四,赚钱持家,是孝顺父母的能力。

王原带着盘缠,先后去了山东济南府、衮州等,在齐鲁一带有十年之久。他要寻找父亲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

有一天,一个道人说:“北方不见,应该去南方的山寺看看。”

之后,王原花了两年时间,到了辉县梦觉寺。他的盘缠花光了,只能乞讨度日。寺里的僧人见他可怜,让他进殿喝粥。此时,才发现,父亲就在此处出家。

可以想象,一个男人,外出十余年寻找父亲,他花了多少钱?

以此类推,一对年轻夫妻,要孝顺父母,几十年里,要花多少钱?

有钱是赡养父母的能力,若是儿女很穷,要孝顺父母,必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然,赚钱不仅仅靠儿女,还要依靠父母的指教、存款,家庭的智慧,外在的机遇等。

聪明的父母,会努力培养儿女赚钱的能力,也会支持儿女的事业。等儿女真正能独挡一面了,父母的日子就好过了。

05

第五,注重名节,是孝顺父母的约束力。

一家人团聚之后,王原再次拿起书本,苦读一番,考取了功名。一家人,喜上加喜,福上添福。

俗话说:“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当一个人被称为“孝顺模范”之后,就会顺势而起,否则就对不起这个称呼。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榜样的力量”。

作为父母,要发现儿女的好人品,并且加以鼓励。用名誉、道德、人性的光辉来约束一个人,孝顺就会变成一个人的自律力。

06

古人说:“只缘至孝通天地,赢得螽斯到子孙。”

人生不长,也就几十年而已。但是这几十年里,父母养育了十几二十年,夫妻相伴五六十年,赡养父母一二十年,分来看来,家人相聚的日子,占据了一大半。

家人若是好好相处,人生就会如沐春风;家人若是反目成仇,人生注定孤苦无依。

作为父母,在儿女身上,种下善因,必有后福。

作为儿女,在父母身边,尽心孝顺,薪火相传。

人间有爱,子孝父心宽,女孝母心暖。

书名《生死疲劳》,取自佛经里的一句话: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人的一生,谁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劳,为一件件琐事担莫言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共收录了莫老从年到年的12部中篇小说作品,其中的绝大多数创作于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被称为“后诺贝尔奖时期”的作品,也属于“破魔咒”之作。

《晚熟的人》则是这12部中篇小说当中一篇小说的名字,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这也是莫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跟其他作品不同,他把自己写进了书中,里面的“我”就是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回到老家的所见所闻。

莫言说:“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

这个社会,好像更欢迎早熟的人。他们在职场上、生活中,都混得如鱼得水。而晚熟的人,却总是学不会那些套路。

晚熟的人走的是自己的方向,拼的是后劲儿,可能早起落后于他人,但是到了跑得快不代表跑得远,晚熟的人一旦开窍,取得成绩不输他人。

莫言《晚熟的人》告诉我们,哪怕是人到中年,也要保留一些纯真。

《晚熟的人》里还曾写道: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不为过,成熟的时候放弃什么都不为错。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和自己灵魂相近的人,最后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人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也是我们难得的自由。用心去感受吧,希望你能懂!

CK-晚熟的人+生死疲劳莫言作品诺贝尔获奖者小店月销量¥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