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身边的老师,一些学者,一些长辈以过来人的口吻对我们谆谆教诲:书山有路勤未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等一些名言警句。这些话对不对呢?完全正确,可是古往今来为什么有那么多孜孜不倦的学者夜以继日的寒窗苦读,到最后却还是一辈子碌碌无为呢?相反到是那些学习不怎么刻苦的,平时看见人家吃喝玩乐四不耽误的人,到最后都能取得好成绩呢?到了社会上也能有一番大作为呢?
那是因为在这些名言后面还有一句至关重要的话:“掌握方法很重要”,学会掌握方法,不是告诉你投机取巧,而是告诉你要懂得抓大放小,什么是重点,需要刻苦钻研,明白其背后的真谛。什么是绿叶,只需要知晓就好,并不用去深挖,从而浪费大好的时光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邯郸学步掌握方法是建立在博学多知的基础之上的,就像盖房子,砖头,瓦块,地基就是博学多知的基础,而怎样盖的更快,怎样更牢固,怎样更漂亮,这些就是重点的方法,离开了基础为前提,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只会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贻笑大方而害己终身。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但要勤于苦学,更要多思多想。只知道伏案苦读而不懂思考之人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灵魂之人,而一个只懂得思考却从来不知道学习为何物的人而言,他们没有理论知识作为依据,他们思考出来的知识往往都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就像飘零在宇宙的一粒尘埃,行驶在大海上的一片孤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混乱复杂,最后只能自取其辱。
三国时期的曹操小时候贪玩调皮,除了不爱学习之外,其它的什么都爱,但是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却能够举孝廉入仕,精确阐述《论语》《大学》《中庸》《孝经》等名著的深刻思想,到了天下大乱之后,他更是能够以一己之力平定天下,先后写出很多著名的诗歌,成功开创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文学高潮,史称“建安文学”,这就是曹操特别擅长学习,他不爱学习,但是他懂得如何学习,以至于他读一年书能胜过很多人一辈子的造诣。
少年时期的曹操最喜爱兵法之学,于是他就想尽一切办法从他叔叔那里借来了一本《孙子兵法》,并一边读一边注释,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自己的叔父虚心请教,从而避免了自己掉入“读死书,死读书”的困局里去,最后成功注释《孙武子十三篇—孟德兵法》,为了检验自己所学是否能够经得起推敲,他就把小孩儿打架这一套运用到了自己所学的兵法里去,结果事实证明曹操所学并不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而是能够经得起实实在在的检验和推敲。
相比于极其注重学习方法的曹操,战国时期的赵括就是典型的“死读书,读死书”的鲜明的例子,被后人誉为“纸上谈兵”。赵括从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才高八斗,因之闻名天下。他的父亲赵奢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打败,经过秦国商鞅变法后的虎狼之师的赵国将军,在兵法上面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在口语论战时却经常输给自己的儿子赵括,常常被赵括驳的哑口无言。
赵王得知后极其重视赵括,在秦国和赵国发生长平决战时,赵王以举国之兵托付给赵括,赵括掌握大军后,自恃“熟读兵法”,在战场上轻兵冒进,连秦国的主将是谁,兵力多少,战将多少,对方战略是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冒然组织全军进攻,结果陷入秦军的反包围圈中,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军力,同时也葬送了赵国一争天下的资本。
不去掌握学习方法,而是一味的死读,觉得我今天读了什么书,我今天读了多少书,我的书桌里放置了多少大家名著,这种读书不过是比常人多看了一点点文字而已,说直接点于你日后的成长不会有任何的进益和帮助。在读书的时候要注重方法,更要注重检验,因为唯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把所学之东西转化为”沉甸甸“的知识,要学会曹操那样的方法,而不是赵括那种读书数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