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百事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
《孝经》上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可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为何还有儿女不孝顺父母的现象发生呢?
养大四个儿子帮孩子们成家立业,两位老人晚年却住猪圈,这事听了让人难以理解,可更让人不明白的是,因为公公婆婆把他们告上了法院,新乡封丘的酒保兰就满村里贴公婆的大字报,成了当地奇谈。
儿媳酒保兰说,她现在打算和丈夫离婚,她和丈夫感情确实很好,因为婆婆一直跟他们闹,说家里的矛盾都是因为她而起,闹得日子没法过。
而她的婆婆也承认自己确实去闹过,杨老太太说,写大字报的人正是她的大儿媳酒保兰,大字报的大概内容就是埋怨他们老两口到法院起诉他们,并且贴了好几个村。
提起大字报事件,酒保兰似乎满腹委屈,她说公婆于去年6月把丈夫的兄弟几个都告上了法庭,因为公婆的行为,她心里很憋屈连死的心都有了,感觉又丢人又没地方说理。
对于把儿子们告上法庭,老两口泪流满面,因为是实在逼得没办法,两人在去法院的路上哭了一路,酒保兰的公公说“我是咬着牙把我的儿告上法庭”。听了让人难过又不可思议。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都说养儿防老,为何父母会把四个孩子都告上法庭呢?
杨老太太说,她和老伴都是快80岁的人了,她和老伴商量着让儿子们给他们对点生活费,二儿子和三儿子都表示想让大哥孙明亮先出。
杨老太太只好给老大打电话商量他们老两口生活费的事,可老大的电话就是打不通。
后来儿子回来了,杨老太太的老伴儿去问大儿子啥时候给生活费?大儿子竟然干脆利索地回复老父亲:“愿意去哪儿告就去哪儿告,没钱”。
都说:“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父母养大你,不知感恩就算了,还出言不逊,让父母去告自己。这还算是一个正常人说的话吗?
杨老太太表示,他们之所以会起诉几个孩子,并不是这一件事所引起的。她和老伴一直都跟着四儿子在一起居住,之前跟另外三个儿子也都相安无事。但是去年4月份,因为四儿子要翻盖新房,在他建房期间他们老两口想在其他三个儿子家轮流居住,可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大儿子竟然一口拒绝了他们。
大儿子孙明亮表示,母亲暂时在他们家居住完全没有问题,他就是担心老四的房子建好了之后,父母还让他们四个弟兄轮流赡养。他的理由是,父母和老四的房子是一个院子,农村有老规矩:老人都是跟着小的孩子住。
对于公婆轮流问题,二儿媳表示几个兄弟中,就数他们家的房子紧张,老两口去也没地方住。她也说,在农村老的一般都是跟着小的住。
鲁迅说: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
听了他们儿子媳妇所说,真让人感觉没有一点人情味,父母养大孩子不容易,晚年生活理应他们几个全力商量赡养老人,可他们却都以农村的老规矩来拒绝父母跟他们居住。
说到规矩,《增广贤文》言:“千万经典,孝义为先”。一个不孝的人,一个不视规矩为规矩之人,再怎么强求其按规矩而行,也不过是徒劳。
而规矩是一种最容易被破坏的东西,不遵守规矩会带来额外的利益,利益不均又导致因为不公平而产生的愤懑,对于公平的追求恰恰又会打破平衡,最终被踩得一地渣滓的,就是形同虚设的规矩。《豪门重生手记》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规矩,是方圆里的人守的。没能耐的人,只能守着规矩、被规矩守着,有能耐的人,才能跳出规矩、利用规矩……规矩对我有用时,我自然提规矩,规矩对我无用时,规矩是何物?唯有视规矩如玩物,规矩方能视我如神人。运用规矩,存乎一心,只立意当高远,用心须无愧而已。
针对此规矩,村干部说:农村还有一个规矩,你有几间房,不管老大老二老三,老的都能住。假如这些房子盖了,任何弟兄都可以去住。可他们谁做到了按规矩行事。
杨老太太的意思很明确,她想等和老伴完全不能自理时,各家再轮着吃轮着住,现在他们身体还可以生活能自理,老四家盖好房子他们还跟着老四住。
对老四盖房子一事,老三媳妇说:老四如果盖好房子不让老人住呢?农村也有这种情况。
老二和老三媳妇之所以有顾虑,是来自于四弟媳妇曾经给大嫂说过一翻话:盖好房子也不同意我公婆去住。
面对三个嫂子的说辞,老四媳妇一口否认:我没有说,如果说了,我还让他们住吗?谁没有老人呢?
老四说他知道几个哥嫂有所顾虑,当时为了让父母一时有个落脚之处,他还曾经向村干部做出过承诺。他也和哥嫂保证过:我把房子盖好之后,我马上先给父母搞一间房,让她们还住在这里。当时他去和大家商量,无论怎么说都没有人同意。
针对当时两位老人居住的问题,当地村干部表示:老四对父母差不多。他们也曾多次找几个弟兄协商过,最终都没能达成协议。
那么在老四建房期间,两位老人究竟住在哪里呢?
原来,老四家有一个养猪场,因为当时三个哥嫂不同意父母跟着他们居住,他只好把父母接到养猪场与他们同住。
杨老太太哭着说:大冬天冷的受不了,天天闻着臭味,三个儿子都没有来看他们一眼,可他们还都烦老四,觉得老四拗。
在她心里也有一杆秤,老四再拗,但他讲理,一晚上跑到老两口住的房间两趟去过问“妈,冷不冷?”而她也理解和体谅孩子的不容易,就忍着寒挨着冻给老四说:我不冷,孩子。
听了让人于心不忍,自己亲生的父母,为何让亲情如何冷漠,父母的冷暖和晚年生活他们不关心、不心疼,没有一点情分可言。
老母亲不明白,为何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在有生之年不是图他们吃穿,只要给个好听话就这么难。在最艰难时少吃没穿,房屋不大,她和老伴都能把他们几个拉扯大。为啥现在条件好了,他们能狠下心不管老俩?
对于儿子们的行为,两位老人都非常伤心,所以老四儿子的房子盖好之后,还没有装修和整理,他就赶紧让他们老两口从养猪场里搬了出来。
当记者问老四:如果将来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了,你还会管吗?他依旧回答:他生我小,我养他老。让我们看到一个善良儿子的爱和温暖,这一句话足以安慰两位老人孤苦的心。
从他们弟兄几人身上,让人看到了冷血和冷情。不管农村有啥老规矩,父母是养大我们的人,不能说你们长大了、成家了,另立门户后,母亲就必须跟着小儿子生活,你们就可以袖手旁观作个局外人。这种想法本身就不正确,说白了也是在推卸责任和不想赡养老人的丑陋心理在作怪。
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知道感恩感谢,他们几个一面享受着父母的养育情,一面却在极力反对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在老四盖房子期间,却都推三阻四不愿接老人回家居住,大冬天而让住猪圈。良心何在?亲情何在?所作所为实在让人气愤。
这个家弄成现在四分五裂的局面,做为家中长子的孙明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常言说:羊群走路看头羊。他作为家中的老大,也是这个家的领头羊,领的不好,下面的弟弟和弟媳都在效仿。让妻子伤心闹离婚,让老母亲哭着告法院,这个大哥当不好责任最大。
常言说得好:千里驰骋,总得有个家,万众首领,总得有个妈。
人的思想糊涂可以通过教育认识自己的错误,老大表示,如今家里闹得水火不容,他身为家里老大确实有一定责任。当他和媳妇认识到自己错误后,求母亲原谅,可伤了心的母亲愤怒地说:我们老两口住猪圈住了几个月,臭得很,你们错完了,我没有这个儿子。拒不接受儿子媳妇的道歉。
看到婆婆态度坚决,大儿媳给婆婆又跪下求原谅,而杨太太说:“疙瘩再解也解不开”。
大儿媳妇说:妈,那你解不开,以后再都老死不相往来了。
老母亲声音哽咽:不来往、不来往!
听了让人难过,可能你会说,这老太太心硬。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不身临其境有时真的体会不到他们的心境。我能理解杨老太太的心情,即使不原谅也在情理之中。
经过调解人的劝说,或许是想到了孩子们的未来,此时杨老太太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因为自己的性格强势,跟孩子们沟通太少,这点也是她的不足。看到婆婆心思松动,大儿媳赶紧跪着说好话:都是儿媳妇不好,我觉得我的嘴厉害,说话哪儿不得当了,你别再计较。
三次道歉,终于得到了母亲的谅解。老太太说,做为母亲以后她也要做出改变,遇到问题多沟通,多交流。大儿子孙明亮表示,以后他会当好这个家的掌门人,经营好这个大家庭。
究其原因,他们家缺少一股凝聚力和向心力,父母的教育也很重要,教和孝是一个传承,也是教育子女从小应该怎么做人的道理。
而在他们家,我们看到了自私自利,除了老四有一点人情味和孝心,三个哥嫂的为人处事实在太差劲。
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家人的爱和亲情,他们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多年来一直没有储蓄父母以及弟兄间的爱,而是提前已把这种亲情之爱给透支了。他们的心和情是离散的,以为父母跟着老四就与他们无关,这种模糊认知从根上就没有把“孝顺二字当作自己的责任。行动上怎么可能愿意接老人回家居住。
希望他们珍惜亲情,孝敬父母,也为子孙后代做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