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①居,曾子②侍。子曰:“先王③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④,民用⑤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⑥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⑦。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⑧,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⑨,中于事君⑩,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闲居在家,曾子在旁陪坐。孔子说:“先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等,他们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极其重要的大道,可以用来指导天下人民,全国因此和睦相处处,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都不怨天尤人,你知道这种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吗?”
曾子听到孔子的教诲,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连忙走到孔子的前面说:“老师,学生生性愚蠢钝,哪里能知道这么高深的东西呢?还是请老师教导我吧!”
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从孝产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处!听我慢慢道来。
身体发肤是父母所生的,我们应当要提别地加以爱护,丝毫不敢损伤它,这是孝顺父母的开始,也是最基本的孝行。然后,立身行道,进德修业,遵循天道,有所建树,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顺父母的终结,也是孝道最后圆满的境界。
所以孝道这件事,起初在幼年时代,如果能够侍奉父母,盒兄弟和睦相处;到了中年时代,就能够孝作忠,效忠君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了老年时代,顶天立地,扬名于后世,道成天上,名留人间,这才是孝道的圆满结果啊。
《诗经.大雅》说:‘怎么可以不追念你的祖父文王的德政呢?要好好地效法先祖的德行,努力将之发扬光大,不断修养你的美德啊!’”
开宗明义直述《孝经》之根本,发露自性之德能,彰显出《孝经》的道义和义理。
孝是教育之大根大本,正如《弟子规》开头所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也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孔老夫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最好教育莫过于孝,孝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孝是一切道德之源头。所有的品行教化都是从孝产生出来的,《礼记》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
百善孝为先,孝门一开,百善皆来,孝德荒废,百善不生。因为根本没有了,其他之德不足为道。因此孝道是打开自性宝藏的钥匙,也是成就生命之关键所在,更是修身之本,齐家之要,治国之道。
孝是尊师重道之延续。孔老夫子讲述《孝经》也是对曾子的一种肯定,因为曾子是大孝子,他的孝行感天动地,他把孝道做到了极致。正因如此,孔老夫子几乎特为他写的这本《孝经》。
开篇曾子在孔老夫子旁边待坐,服待老师,这一举动足以说明曾子在力师道,他在家行孝道,在外行师道,孝亲尊师,垂范后人。
师道是在孝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道和孝道同样重要。
孝是至德要道之精髓。先王一般指的是历史的三皇五帝,古圣先王,德范天下,能够上顺天意,天合民心,依道而行,把“至德要道”之孝道推行天下,并且以孝治天下,依孝平天下,使得上下君臣之间都和睦相处,天下太平,万国一家。因为孝道扩展至最后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美德,是数千年来最伟大的立国精神,也是健全家庭组织的基本要素,更是人格完整的奠基石。古往今来,古圣先贤的孝行故事,感动天地,震撼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力行忠孝。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