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从古至今,孝道的传承一直是不曾间断的,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朝代,推崇的都是“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君主们的统治手段也大多是“以孝治天下”。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丰厚的文化底蕴给后代的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诗词风气也是以豪放不羁为主,充分展现了文人的侠风义骨。
相比之下,宋朝的风气就要严谨多了,宋朝就如同穿素衣的弱质女流,举手投足间都展现出了她的恪守本分。宋朝的文化是非常收敛的,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更加注重“仁爱之义”。
后来的理学思想也对宋朝文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教导,宋朝对于孝道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宋朝以孝治天下,政府也致力于表彰百姓和官员们的孝道行为,一时之间在朝堂和市井中掀起了推崇孝道的风气。
孝道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便是累世同居,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但是随着后来政府对孝道的盲目推崇,百姓们表现孝道的形式就渐渐发展成了割肉疗亲、十年守丧等行为。
一、那么宋朝的孝道观念是如何发展到极端
1、皇帝对孝道的过分重视
从古至今,各种思想风潮的发展一定是基于统治者的支持和倡导。而宋朝的孝道能被如此推崇,也正是因为宋朝的统治者对孝道的宣扬和奖励。
据史料记载,宋朝皇帝对孝道是十分重视的,不仅自己经常阅读有关孝道的书籍,还命令大臣专门编写了与孝道相关的制度、法令。统治者要求大臣将法律注入到孝道之中,对不孝的行为施以严惩。
宋朝皇帝对孝道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其的崎岖发展。在各种政治法律条令的约束和规范下,宋朝的孝道朝着极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最后形成难以接受的行为。
中国十三经中有一本《孝经》,记录了历代以来的孝道观念。这本书传到宋朝时得到了宋朝皇帝的极度重视。据史料,《孝经》是宋朝皇帝每天都要看的书,还会在朝堂上和大臣们讨论相关问题。
宋朝有几位尤为重视孝道的皇帝不仅每天阅读《孝经》,还亲自编写了《孝经》。他们不仅将《孝经》编撰在纸上,还刻在石头上以表自己孝治天下的决心。
由此可见宋朝皇帝对于孝敬的推崇是非常痴迷的。只可惜皇帝们并没有对《孝经》中的孝道深入了解,只是在朝堂上向大臣们传达自己对孝道的重视,让大臣们意识到孝道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所以大臣们新纳官员时要根据其孝德进行选举,不孝的人没有入朝为官的可能。这种观念削弱了孝道的观念自由,反而成为一种控制手段,成为一种帮助皇帝稳定朝局的政治手段。这种演变不仅失去了孝道的最初含义,也让孝道的表现渐渐走向畸形。
2、孝德成为选拔官员的重中之重
皇帝对于孝道观念的大力推崇导致各种有关制度都要进行多次调整,甚至一些与孝道无关的制度也要在调整后体现出对孝道的宣扬,其中改变最大的便是官员的选拔制度。
原本的选择标准是优中选优、贤中选贤。但是在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孝德成为了选官的第一标准。这就给了许多人“作弊”的机会。很多人为了入朝为官,不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反而想要通过完成制度中的条框规定来达到目的。
偏偏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总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便有更多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使得畸形的孝道观念不断传播。皇帝对孝道的推崇不仅体现在官员的选拔上,甚至在官员的学校教育中也要着重培养孝道。
皇帝下令将《孝经》作为独立学科单独教授,其地位与《论语》,《孟子》不相上下,由此可见,《孝经》在宋朝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其权威也不容置疑。
官员的考试中也会安排独立的《孝经》考核来检验官员的学习情况,还根据《孝经》为官员设立了专门的选拔标准。统治者的这些行为让官员们盲目的遵从制度。
即便实行了许多孝德的行为,也只是随波逐流,并不是因为内心的孝心意识。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让臣子们开始投机取巧,歪风邪气也逐渐涌现。
3、割肉疗亲在宋朝的崛起
晋国时期便有割肉疗亲的典故存在了,但是这种风气却是在唐朝盛行。当时韩愈曾写过文章表示反对,但是寡不敌众。
这种行为仍然口口相传,后来成了臣子们加官进爵的捷径。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在文人的大力推崇下,割肉疗亲再次被歌颂,更多的人蜂拥而至,渐渐形成极端之势。
宋朝对于孝道的推崇本无大错,但是在朝廷和统治者的影响下,许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而统治者不仅没有加以遏制,反而大力宣扬,这让民间的虚假之风盛行。
人们对于名利的渴望是无休止的,只要割肉疗亲能给人们带来利益,他们就会忽视这一行为带来的痛苦,甚至在收获名利时,会继续弄虚作假以谋取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