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孝经 >> 孝经评价 >> 中国人的孝悌观

中国人的孝悌观

北京治疗白癜风优势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27/9495002.html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伦理五常,衍生的五伦即为:1.君臣有义:居上位者待众以礼,下位者待上以忠,君仁臣忠,自然君臣有义也。2.父子有亲:父教化子弟要仁慈,子侍奉父母要孝顺,父慈子孝,自然父子有亲也。3.夫妇有别:夫待妻尽其责任,妻事夫君尽温和,夫爱护贤妻,妻敬爱夫君,相敬如宾,各尽人伦之道,家有大小事情夫妻商议而行,自然乾坤合德,白头偕老。4.长幼有序:敬老尊贤,年长者,须尽其责务,以教爱幼辈,年幼者,安其身份,以恭敬长辈,若能长幼各守其份,而不乱伦,则一团和气,自然长幼有序也。5.朋友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过错,劝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道德来往,自然朋友有信也。

五伦之道是人伦之根本。伦理即敦伦尽份,各自尽道。比如,父子有亲,即父慈子孝。父子关系为道,父慈子孝为德。各自尽道,父慈,当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子成才,教为何?左边儿一个孝字,右边儿一个文,即孝之文。如《孝经》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也者,为人之本,道德之源,必须遵行,修道者不可不勉矣。所以,你孝,也就是在教孩子德。

《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处世以立德为本,厚德才能载物。古人又云:“德即得也”。正如宇宙万物能量守恒定律“E=mc”,内在的“德”跟外在的“得”是对应的,没有内在“德”的厚重也就不能承受得起外在“得”的丰盈~所以,教育后代,最重要是要种下内在德的种子,这其中首要的是从孝敬父母开始。

孔子,人能弘道(修订珍藏本)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89购买

如《三字经》里的首孝悌,是指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次见闻”指学习知识与“孝悌”相比,要处于次要地位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关心的,往往是孩子学到了什么东西。比如,孩子放学了,我们大部分都习惯性的会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呀?学会了没有呀?很少有家长会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别的小朋友呀?有没有帮助老师呀?今天想帮妈妈爸爸做些什么呀?所以,在我们的孩子的思想中,渐渐的就会形成知识至上的观点,只要学习好了,父母就会高兴,就会夸奖。那么,孩子也自觉不自觉的把“孝悌”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了。

四十八孝悌新编图说京东¥31.8购买已下架

孔子的孝悌观,既注重“养”,更注重“情”,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的自律(即礼的规范要求)达到道德的自觉,以实现对父兄尊长的孝与悌。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民族道德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时至今日,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个人,对父母,对家庭成员的态度,也的确能反映其对社会的态度及其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考察一个人思想品德和行为作风的有效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大学》里有这样一句重要的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要“修身”则必须“诚心、正意”,其实也是从“孝悌”开始的。只有做到了“入则孝,出则悌”,把孝悌推广到家庭以外的更大的范围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如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从狭义上讲,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但从广义上讲,它讲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代社会,非智力因素远比智力因素重要的多。我们的先人早就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中之重。

¥30弟子规注音版全文必读课外书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59.1购买

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子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一是“孝”,二是“悌”,三是“谨”,四是“信”,五是“泛爱众”,六是“亲仁”。如果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那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孔子为什么要把文化学习放在最后呢?因为孔子认为,弟子的道德品质是最为重要的,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学习才有积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