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难两全是一个无解的题目吗

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太安农夫

在某单位授课之后,开始接受现场提问。递上来的条子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怎样解决忠孝不能两全这个千古难题。

自十年前开始讲《论语》,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专题讲座——《中华孝道》。这里简单的跟大家梳理一下。

为何忠孝难以两全?人们通常苦于这样三个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是空间上的矛盾:为国尽忠与对亲尽孝难以兼顾。工作单位与家庭相去百里、千里,这在古今都是常事。人们常说的“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基于这个考虑。

二是时间上的冲突:对事业与家庭的精力分配不好处理。无休止的加班连《人民日报》都看不过去,如果无休止的加班正在掏空青年人的,

三是利益上的抉择:家、国利益孰重孰轻,价值观接受着考验。

忠与孝的矛盾冲突在军人、警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职业特性使然。今天模范人物的事迹不胜枚举。为了说明问题,我举一个古代较为极端的例子,来看看在突如其来、性命攸关的忠孝考验面前,古人如何应对。

汉灵帝时(公元年),辽西太守赵苞刚刚到任,就派人去接母亲与妻子来住。路经柳城(今辽宁朝阳)时,遭遇鲜卑万余人入塞抢掠。赵苞的母亲和妻子被劫为人质,并将她们押在阵前。赵苞率二万骑兵与之对陈。鲜卑人拉出赵母以瓦解赵苞的精神。

这一幕,让人想起《亮剑》里秀芹在日本人的城楼上与远处的李云龙。

赵苞悲不自胜,号啕大哭,对母亲说:“你儿子没本事,作了个小官,本想接您来享福,没想到反而害了您。可是,以前咱们是母子,现在我是“王臣”,按国家大义是不能以私害公的,毁了臣子的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此时的赵苞,已不仅仅是一个官员,而是俨然具有了将军的意味。

母遥谓曰:“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尔其勉之!”

听了母亲的话,赵苞立即展开进攻,把鲜卑人打得大败,当然,母亲与妻子也都遇害。

在”忠“面前,”孝“一败涂地。

赵苞怎么做的呢?

他把亲人归葬故乡,灵帝遣使吊慰,并以封侯奖赏。赵苞办完丧事,对村里人说:“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欧血而死。

这显然不是一个美妙的结局,忠与孝的矛盾,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谢幕。然而赵苞在“孝”的问题上,无疑也力尽所能地做到了无亏欠。

一堂课,当然没有办法解决千家万户在时间、空间上的矛盾关系,因此我只能试图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维度,常言说“观念一变天地宽”嘛。

首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忠和孝并非对立关系,二者的统一时常被人们忽略。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答道:“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在孔子看来,父子伦理是可以移用于君臣关系的,而古时“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句话似乎也可以作为佐证,古代的思想教育也是一直这样灌输的。

要转变的第二个观念,是跳出人们通常意义上对孝的狭隘理解。孝绝不仅仅只是端茶倒水、晨省昏定、膝下承欢。

《论语》把孝分成这样三个层次:孝养、孝顺、孝敬。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的意思是:家里有活,儿女抢着干,家里有点好吃的,先紧着父母,孔子认为满足父母物质生活需求,这只是最低层次的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就构成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孝顺。其实,让父母保持精神的愉悦,也还没有触及孝的真谛。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就是说,假如我们对父母不是心怀敬意,那么养父母和养狗养马是没有什么本质差别的。

三者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孝养是琐碎而艰难的,非有忍耐心不可;孝顺是委屈而辛苦的,非有辞让心不可;孝敬是由内激发使命感与荣誉感,从而使琐碎的一日三餐孝养充满道义力量,也克服了孝顺所带来的委屈感,反而张扬着道德褒奖的荣耀。

要转变的第三个观念是认识孝的高级形式与低级形式。

《孝经》里,曾子问孝,孔子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东晋高僧慧远,创立了净土宗的。军阀桓玄势力显赫,写信劝慧远还俗,遭到拒绝。后来桓玄进攻殷仲堪,路过庐山,慧远称病不见。桓玄便径直入山,见到慧远,劈头便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以《孝经》之语问其罪。慧远立刻回答:“立身行道。”同样以《孝经》的话说明自己的行为符合孝道。

如果从哲学上看,儒家与佛家对剃发的认识大相径庭:儒教以毁伤父母所赐天然之身为不孝,佛教则认为这种暂时的、表面上的不孝,却是终极意义上的大孝。为天下苍生、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离亲,在儒教看来是大不孝,佛教却认为这才是真孝,是拯救亲人的大孝。儒家强调现实的、日常的、陪伴的孝,佛家则强调精神的、永久的、消业的孝。相比之下,似乎佛家的孝更为阔远,也更为一般人所不理解。

这一点,对军人之孝是有启示意义的,即所谓的“舍小家,为大家”。

人们对今天舍身奉献的军人不吝赞美之词。

想当年,秋瑾说“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这话让多少生为男子身者赧颜,又让多少以孝亲为名蜗居私宅者耳热!

一位朋友曾在原黄金部队服役的照片

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临行前,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活动家西乡窿盛青年时代的诗略加修改,夹于父亲的账簿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四行短诗,一片豪情!伟人在孝这个问题上,交上了一份对后人颇具启迪意义的答卷!

借用宋儒的话,“尽己之心谓之忠”。

我想再加一句:“尽亲之望谓之孝”。

万户千家,情形各有不同,但只要想一想父母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各位对忠与孝的矛盾就会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答案:

干好工作,功成名就

显姓扬名,光宗耀祖

忠在其中,孝在其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