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受孔子嫡传,在孔门地位被后人低估

白癜风饮食忌口 http://m.39.net/disease/a_6064851.html

孔子认为最接近他的道的弟子是颜回。然而,颜回先孔子去世,孔子最后选择了曾子(曾参)作为传人。那么,曾子有何过人之处?‘

曾参“至孝”。《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后来曾参著《孝经》。这就是民间“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由来。但民间这种方法是有局限的,孔子并不赞成。曾参少年时有幸得孔子点拨,得孝的“真谛”,没有留下心理阴影,变成愚孝或叛逆。

曾参“至性”。曾参被选中,应该有其父高雅旷达之风润泽。曾参的父亲曾点为孔子第一批学生,《论语·先进篇》载,曾点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坐侍于孔子。孔子说:“我只长你们几岁,不要不敢讲。平时修炼长了什么本事,总说自己不知道。今天你们就当自己知道了,都说说看。”子路率先说:“千乘之国交给我,即便是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我可以三年强兵,让人人都骁勇善战,且人人守规矩。”孔子听后笑话他。接着冉有回答:“但有纵横五六十里或稍大一点的地方,我可三年让这个地方富起来,至于礼乐,不是我的强项,只能等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接着回答:“我不敢说能治理好一个地方,但愿意学着做好宗庙祭司的工作,或者在天子会盟诸侯时,当个司议。”当孔子问曾点时,正在弹瑟的曾点,“铿”的一声将瑟放下,站起来答道:“我与几位想的不一样。”孔子说:“何伤你弹瑟大雅?不过是各言其志而也。你还是坐下说吧。”曾点坐下,一边弹琴,一边说道:“我想要的,是在暮春初夏,穿着轻薄松快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孩子到沂河里沐浴戏水,和着微风在土台上舞蹈,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赞叹道:“吾与点一样啊!”

三位同学走后,曾点问孔子为什么笑话子路。孔子说:“治国以礼,子路太小看治国了”,曾点又问为何对另两位不点评呢?孔子反问:“方圆六七十里不是一个国家吗?宗庙会盟不是天下大事吗?”意思是冉有过谦,公西华委婉,但都不太坦荡,故不好予以‘置评。那么,孔子为什么欣赏曾点呢?‘因为孔子倡导仁礼,目的是要国家安宁,百姓和乐,曾点与孔子理想一致。曾点被人称为“孔门狂人”,而曾参也视官职如粪土,齐、楚、晋三个大国的宰相、上卿位置也动摇不了他的心志。曾参“至忠”、“至信”。从曾参的简历也可以看出曾参这方面的品行。

公元前年,曾参生于鲁国南武城,是年,孔子四十七岁。

少年时,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十三岁,“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十六岁,奉父命从学孔子,经历过陈蔡绝境,随孔子离楚去卫。

二十二岁,随孔子自卫返鲁,此时孔子命子路留在卫国为官。曾参随父亲接替子路护卫、侍奉孔子。期间,鲁国君要赠其“食邑”,辞而不受。孔子晚年时,许多弟子如子贡、子夏、子游等被孔子推荐出仕,而曾点和曾参父子则一直侍奉孔子左右。

二十七岁,孔子临终前将孔鲤之遗孤孔伋(子思)托付于曾参。

三十岁,接替子夏任莒父邑宰,得栗三秉,奉养父母。

三十一岁,父曾点病故,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

三十二岁,居卫国,教养子思。

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

五十岁,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七十一岁,卒。

孔子点评过曾参等四位的弟子的天性,说高柴愚笨,曾参鲁直,子张激进,子路刚烈。正是看中了曾参的忠孝、鲁直,以及遗传自曾点的旷达之风,孔子临终前将五岁的孙子子思托付给曾参,将《十翼》单传给了曾子,并以临终遗言的方式传曾子“大学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