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讲孝,但和上面一句话是有内在联系的。先看“志”字,上面是个“士”字,“士”由“十”和“一”组成,有三层意思:第一是化十为一的人,“十”代表宇宙之中、大千世界之内的千变万化,“一”是规律,就是道。从千变万化的现象当中提炼出规律的人就是士人,就是读书人。读书人能从现象中提炼出道,提炼出规律,这就是“士”的第一层意思。第二是守十为一,就是在人生的众多份惑面前,能守住自己本心的人。这里“十”指代各种诱惑,“一”代表人的本心。第三,以一抵十,一个抵十个的人,因为他能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因为他有道德、有境界、有智慧,所以他一个能顶十个。

读书人、士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五千多年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士人、读书人,每当有国难的时候,就有很多读书人挺身而出。苏武、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抗日战争中的许多英雄,都是一个顶十个的人,他们有气节、有风骨、有操守、有学问、有道德、有情操。“士”下面一个“心”,表示心向往做土人,我立志要做一个士人,立志做一个读书人,心期于士,心对士的向往就是志。

“父在,观其志”,父亲在的时候就看你的志向,看你有什么样的志向。在古代,父亲在的时候,家里边的事是父亲做主。父亲还在的时候,你不能去自立门户,但要有志。“父没,观其行”,“没”就是去世的意思,父亲去世以后就看你的行为。父亲去世以后你就当家做主了,那么你的行动就能说明问题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都能够不改变你父亲的道,那就可以说是孝了。这句话不好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父亲是个小偷,你是不是要做三年小偷呢?父亲是骗子,你也要做三年骗子?这就叫尽孝吗?这里的关键是“道”字。“道”是褒义的,美好的、崇高的品格、道德才能称为道。三年都不改父亲身上的那些崇高的、美好的道德、品格,这才叫做孝。

《孝经》里边讲孝,什么才是真正的孝?不是给点饭吃就是孝,给点钱花就是孝,扶你走一段路就是孝。真正的孝是“善继其志”也,真正的孝顺是善于继承祖先的、父辈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大孝。这一句话还有一层深意,父母亲身上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用三年的时间来继承父亲身上好的,三年有一千多天了,父母亲身上不好的,你也要通过这三年去除掉,这就是改良。这一句就蕴含了整个中国文化立国的精神。

为什么世界上的古文明都断代的断代,灭亡的灭亡,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屹立于世界,就在这一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中国文化讲继承性,强调对前辈的肯定,所以中国文化是肯定之肯定之肯定;而西方文化是否定之否定之否定,它是不停地否定前代。对父亲的否定就是对前代文化的否定,中国文化讲肯定,就是不停地在对前代美德肯定的基础上,再有所损益。“损”就是减去,“益”就是加上,做符合时代发展的增减。

所以中国文化是不断地肯定下来的,奠定一个泱泱大国,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不停地对前代的肯定,舜肯定尧,禹肯定舜,汤肯定禹,文王肯定商汤,武王肯定文王,周公肯定文王、武王,孔子肯定周公,孟子肯定孔子…………一代一代对前代肯定,然后再继续发展,就越来越壮大。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作过一篇《西南联合大学碑记》。当时抗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云南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许多名教授都在这里,闻一多、朱自清等。抗战胜利以后,三所大学要北返,这个时候冯友兰先生就作了这篇碑记来纪念抗战八年中的西南联合大学,中间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遗烈,作并世之先进。我国家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中居独特之地位。并世列强,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

意思就是说,并世的列强,比如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这些国家,都是新而不古,都是新国不是古国。“有古而无今”,希腊、罗马是古国,可是灭亡了,只有我中华民族是亘古及今,既是一个古国,今天仍在发展。“周虽旧邦”是《诗经》里面的一句诗,周朝是一个古国,但是它有新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但是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在逢勃地发展,有新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从哪里来?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来——我们善于继承,善于肯定我们前辈的文化,然后加以发展。

#轻知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