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太古里的无国界料理

在具备了“以人物代人格”的文献意义外,这次展览更犒赏了观展者的审美之心——当我从《女孝经图》和《便桥会盟图》前慢慢走过,顾恺之的全卷《女史箴图》、《列女图》终现眼前——现场大作几多,可多少人和我一样,将这两幅作品视作了本次观展的初衷。两幅摹本的原作均来自顾恺之(《列女图》最初来自于汉代宫廷绘画),其中《列女图》是宋代摹本的孤品,被妥善修复后首度面世,处处高明,带着妙入毫颠的流畅美感;另一幅白描《女史箴图》也直白体现出了顾恺之的笔触精雅之极,此画用到游丝描手法,飘逸自然,美润若云,令人怡悦得难以移目,谦逊与平衡的大作气质,恍如能穿越亘古,带给人一种凝固的震撼。

说起顾恺之,很多人对他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最为熟悉。出生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他,因博学多识、天工般的画技、超越时代的取材而知名,称得上中国艺术史上第一位“顶级人物”。今天的我们对其作品的憧憬,除了出自对美学的追求,更怀有一种对遥远的痴思——人们总对时间的力量怀有天然的敬意。

顾恺之所在的魏晋年代,也是中国艺术历史上首个称得上蔚为大观的时代。顾恺之、王羲之、戴逵、谢灵运、竹林七贤、陶渊明齐聚在一两百年之间,他们被我们记得,无关于建功立业,而在于他们尽情挥毫过自我意识的生活之道,舞墨、吟诗、丹青、琴曲都成了他们的精神载体,而最被视作精神载体得以留存千古的,恰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惯称的魏晋风骨,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滋润丰满的那一部分。

两小时后,我们走出文华殿,经宫内东侧绕过北侧御花园,最后从神武门离开故宫。低头看表,已接近了提前预约好的晚餐时间。可人在此处,心在他处,去下一站的路上,心中仍沉湎于方才的展览,想着那些画作,想着《世说新语》,想着《斫琴图》,想着大有可观的魏晋时代。

其实,快意潇洒的魏晋风度的背后,从来不是人间的乌托邦,而是一盘混乱喧嚣的时代棋局。连接着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中国大陆被分裂成若干个碎片政权,民众生活艰辛,朝内甚嚣尘上,这才让人们格外期愿去挣脱时代的桎梏,冲破礼法束缚,以恣意方式超尘断俗地生活下去,就此成就了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就像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散步》中说过的:“”

从嵇康、阮籍的恩仇天下,在竹林中抚琴高歌,痛快淋漓,到王羲之和陶渊明生出不入时俗的避世之心,两种“隐”的初衷有别,却都是以各自的潇洒随性纵情逸活着,如此殊途同归,也是归属于魏晋时代的一份默契。

真正的魏晋风度,当然不代表以自由为名的肆意妄为,那恰恰是一个在浪漫主义的先行中,极其重“理”的时代——只是,朝中已无理可讲,不自行去寻找一片乐土,芸芸众生,又能有何所求呢?

随意畅想间,我们已经到了太古里北区,抱着混叠的思绪,上过电梯,走进了当晚餐厅——Refer的空间。

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内,Refer为我们奉献了水准不俗的演出。方才的思绪并未被切断,关于魏晋风骨,关于餐厅美食,几个话题在晚餐闲聊间交错进行着。后来,我们有感而发,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现在,对于餐饮行业而言(对全世界都是如此,今日只谈国内),大概也经历着自己的“魏晋时代”。

没错,就像为不同自我留下了栖居之地的魏晋时代,在食客有了前所未有的探知欲和包容心的今天,众多主厨也得以摆脱规程,去尽情创造自我化的美食哲学,将自身经历与偏好视为密码,嵌入进菜品的创作过程中。

比如,维系传统者能大胆尝试将家乡食物放在一线舞台,获得高评价和多拥趸,如新荣记、南兴园、遇外滩;革新者有机会将解构大行其道,作出最符合自己世界观的料理,好比Obscura、Linglong和宴锦堂;更有爱好美食者都可以踏上舞台,将心仪料理纳入自己的地盘,才有了今天的HIK9、晴空与AMICO……如何开餐厅都可以,任何餐厅也都有机会(餐厅的水准高低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对于美食创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支持你挥洒自我的时代,也是个少人问津正统、拥有才华就能踏入江湖的时代,将其形容为美食界的魏晋时代,又有何不可呢?

同理,那一晚在Refer遇到的,亦是如此时代下的典型产物。开业以来,主厨TalibHudda一直思索着如何用菜品表现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祖父母来自印度、生于加拿大的Talib,曾在多国知名餐厅修习,到北京也有六年(中文说的很不错)。对各国食材与料理方法的综合理解和对中国的浓厚感情,最终成就了Refer菜品中无可复制的个人血脉。

Refer的用餐流程借鉴了如今很流行的场景转换:在入口的小憩空间与开放式厨房用过餐前小食后,客人才会被引导入正式餐位。首先呈上的,是清脆的接骨木花红茶菌,配有莴笋、白洋葱、腌百合共为组合,脆与韧的食感,活脱的发酵酸香,在鲟鱼子酱的鲜气加持下寻到了结构的平衡,让人遥想起斯德哥尔摩Frantzén的开门演绎。

另道小食使用了沿海地区的春季经典海鲜望潮,切碎后配以萝卜甜面酱、松露酱、山葵蛋黄酱与南瓜籽,从复杂中寻得坦诚,组出一个“北京版”的章鱼烧。望潮的使用虽不必要,可餐前小点该有的信息量已然充足,让人开始期待之后的料理。

很多人都知道,Talib酷爱用发酵技艺提升味蕾的广度,这在当晚的多道菜品中均有体现,加上被北欧家俬铺陈的整体环境,很易让人将Refer与北欧料理心生关联。然而正像Talib所说的,他非常不愿他人将发酵作为Refer的标记,那只是为了抵达理想味道而采取的方法而已——是的,只要品尝几道菜就能体会到,北欧元素(包括发酵、植物制油的多用和摆盘)只算Refer菜品的实现方式之一,其与中国、法国、日本、泰国、印度等元素一起,静静安放于Talib的“美食抽屉”中,为他任意选用,只为呈现出极具自我性的“Talib料理”。

很钟爱那道“水上花园”——以加拿大牡丹虾,搭配青柠清油、旱金莲油和以自然滴垂法收集的番茄汁。清油来自泰国,所用番茄有两种,一种是京郊农场的新鲜番茄,另一种经过了轻微腌制。清澈飘逸的番茄香,成为了上品牡丹虾的绝佳配选。另外,此品的摆盘带有不可小觑的美感与精度,充分显露出Talib的审美才能。

这是一道使人回忆起INUA的料理。盘底新鲜的杨梅酱汁带一点天然的发酵味感,与绵润的鸭肝慕斯之组合仿佛水火个性的相互提携,盘沿的细小杨梅肉、沙棘和杜松子也从口感上让此次携手更加圆润。

还有一道将经典食材作出多维表现的“陆地上的鱿鱼”——透明土豆片、烤香菇土豆片、炸土豆丝、大蒜五香粉炒制的鱿鱼共列盘中世界。最上层是野芦笋和海芦笋,以其清脆和水感烘托出菜品的整体醇香。韧、嫩、滑、脆的口感交映完美,仿佛曼妙的海风透进了坚硬的磐石。

一改菜单整体的清雅格调,此品口味浓香折人,此时的Talib如一名乐队指挥,将轻重缓急的力度转换驾驭得游刃有余。

生蚝叶搭配白芦笋做主角,佐以柠檬、百里香腌制的黄瓜,挥散出清新自然的幽幽香气,味之气质游走于北欧料理与日式法餐之间;同带淡美气质的还有低温慢煮北海道扇贝,配以油甘果、西洋菜、桃子与昆布酱汁,扇贝两侧小圆分别是萝卜与苤蓝。此品食材构成复杂,却结构清晰,是“由浅入深”的典范之作。苤蓝是北京人很熟悉的食材,经常出现在凉拌菜品中,自身味淡,很是包容,此处小小一枚谈不上实际作用,是意义大于味道的一次选择。

Refer从不更改的定番,是一道让Talib引以为傲的龙虾料理。用日式出汁和黄油调制出颇有法式古早韵味的白酱汁,蓝龙虾的水准也经得住考验。引人赞叹的是龙虾下藏有一枚年糕,成为本品的暗藏玄机,年糕与酱汁是粘糯与浓郁的珠联璧合。Talib心细,事先将年糕用多种小香料入过味,为此份浓美实现了良好的长尾效应。

Talib格外钟爱微妙之酸和醇厚的欧式酱汁,并将两者分别看作体现“纤细”与“浓腴”两种菜品气质的代表,在菜单中交叉出现,分庭抗礼,主菜也如是:一道多佛鳎鱼,用马蹄、木姜子、柠檬、松针叶、西米、指橙实现了层次感丰富的鱼之辅佐,酸得意味深长又浅尝辄止;另一品马鲛鱼火候精准,炸大葱和洋葱丝增加了香气层次,蔬菜牛骨髓的酱汁也是无暇之选,算是以传统韵味为菜单做了甜品前的收尾。

甜品中虽没有令人惊叹的醍醐之作,也都是恰逢其时的甘美之味。喜欢柠檬酸奶、酸奶冰霜和哈密瓜的讨喜组合,是一道让人会心一笑的美妙甜蜜;还有咖啡山羊奶慕斯上缀花生碎和巧克力碎,也是投了大多食客所好的简约好味。

总体来说,在Refer的菜单中,各国食材的元素层叠和料理手法的融合都是初始之道,在菜品气质上,清雅与浓郁的和谐相交,轻盈和醇厚的变化多端,才是整套菜单的核心看点。而无论东西南北,何地文化,Refer的每道菜,都清晰映射着Talib本人的影子,映射着他曾经历经过的场所与时月。也可以说,他怀着自信呈上的每道料理,都像是其经历时空的一个剖面。Refer是充分展现了自我性的餐厅。

充分展示自我性的餐厅,对普通食客而言又有何意义?——自我性的背后,是“可贵的真实”和“个体的上限”,这就是与美味有关的最大意义。

开业不到一年来,Refer一直在北京享有很高的话题度。剥开现象去看本质,抛去先入为主的判定与观望的心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的确是一间“属于这里”的餐厅,也是此座城市中极为少见的目的地餐厅。

我期待着Refer的下一套菜单,更期待这样的“美食魏晋时代”,能够持续得更久一些,让我们能够从作品背后捕捉到一些足够有趣的自我,并由此憧憬起若有若无的可能性,也就足够了。

撰文配图Rink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